登入後可以使用更多功能喔~
帳號: 密碼: 登入 註冊
2023‧09‧18
見證│【 因為神那超越人所能理解的平安在我裡面 】水深之處

颱風、淹水、班機延誤,加上恐怖攻擊的陰影,機場中紛亂的人群,給我的印象至今難忘。站在機場大廳裡,看著紛亂的人群,我又想起當年教授帶我讀的經節:……神那超越人所能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

 

 

問題都是因錢而起

不安定的生活就是我兒時的記憶,因為我們常常“搬家”。進小學以前,因為家裡繳不出房租,就搬了四次家。一直到父親考取陸軍專科學校,全家住進眷村,總算是“居有定所”。記憶中父母常常談論標會與借錢的事,這些“大人的事”,總是要求小孩不得在外張揚。全家最團結的事,大概就是家醜不可以外揚。我也從來不與人談心裡的事,心中的掛慮也不知道該向誰訴說,該從何說起。從小就學會用掩飾過的外表,面對一切。

在我一知半解的小腦袋裡,從小就非常肯定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是因錢而起,所以錢一定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我立志,將來要賺很多、很多、很多錢……。

 

錢非萬能,宗教無用

第一次領到獎學金,幫忙在學費上分攤家中重擔,讓我體會到錢果然真的很有用。然而,隨著年歲增長,我逐漸發現錢不再萬能。高中時,姊夫在一次嚴重車禍中喪生,姐姐抱著兩個月的孩子放聲大哭的景象,使我發現這次錢沒有用了。因為我發現錢雖然很有用,卻喚不回生命,也暗暗對家中的傳統信仰開始懷疑。每次經過家人和自己已往天天膜拜的偶像面前,心裡開始生出從來沒有過的疑問。對我來說,有的時候無論再多的金錢都沒有用,無論母親多虔誠的點平安燈,家裡還是沒有平安。

接踵而至的是,我在大學聯考失利。高中三年我都名列前茅,畢業前最後一次模擬考,更居類組排名全校第一。師長、家人都看好我的未來,第一志願台大電機系在望。沒想到大家所期待的美好未來,在放榜的當天就結束了。不能在大學聯考中發揮實力,多年付出代價的結果竟是如此,實在難以接受。

大學進入了第二志願——交大電子系,這個科系雖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但我卻在“夢碎”的深淵中無法自拔。或許是自幼學會了掩飾,沒有人感受到我心中的痛苦。我在午夜時分獨自流淚,虛空至極。怪罪家裡的環境不順,後悔答題的過程不仔細,課程的預備有偏差,考前的睡眠不充足,心中有百般的懊悔和數不清的“如果……的話……”。

 

掏金路上也後悔

大學畢業正是電子產業起飛,青年掏金夢迷漫的時候。臺灣半導體產業剛崛起,我心想趁此機會一掃陰霾,再次以金錢的價值觀來武裝自己,立志爭取高學歷,獲得高職、高薪。結果,順利進入交大電子研究所。或許是前一次後悔的印象太深刻,不能再讓自己重蹈覆轍,我極盡努力的投入課業。一年後,我決定以碩士班一年級第一名的成績直攻博士班。

正當前途一片大好光明,不到一年的時間我又“後悔”了。因為當我在學校夜夜挑燈苦讀時,我的學長和同學們紛紛在科學園區成為電子新貴。人人擁有股票、名車、數百萬的年終獎金。我心想,其實碩士學位就足以應付工作需要,又可早早成為千萬富翁,何樂而不為呢?後悔在我裡面燃起,才驚覺跳級讀博士的決定太過倉促。也許是前一次的後悔讓我深感恐懼,這次我立刻決定放棄追求學位,投筆從“金”,期待立即進入科學園區完成我的掏金夢。

 

期望落空,懊悔抉擇

我立即將放棄追求博士學位的決定告訴指導教授,他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聽後沒有與我討論太多,只說了一句令我驚訝且印象深刻的話:“你會後悔。”沒想到多年隱藏在我裡面,對於作出後悔抉擇的害怕,居然從教授的口中像一把利劍說出。事後我才瞭解,因為我的情形特殊,唯讀一年碩士,就直接攻讀博士學位。按照當時法令,若是中途放棄,我連碩士學位也無法取得。這個發現讓我又陷入一個新的後悔:為什麼當初不先穩穩的拿到碩士學位,再念博士呢?除了後悔之外,我也無法立即實現我的掏金夢。

至此,一連串的經驗,讓我開始懷疑,是否自己每次的決定,都是“期望換得失望,不斷為後悔,後悔”。儘管別人羡慕我不到六年就完成碩、博士學位,羡慕我是同學中第一個拿到博士學位的。但是在我自己看來,卻是後悔與失望。因為實情是,我是在沒有退路的情形下完成博士學位。

 

不走必定後悔的路

研讀博士的過程中,我又碰到許多無法釋懷的事,使我開始尋求人生的目的,並思索該如何繼續活下去。那時我尋求過禪學的幫助,嘗試如何頓悟“空”的境界。但是哲學與佛學只能説明我認識“空”,而我因一次次的後悔與失望,早已遍嘗虛空的滋味,根本不需要哲學與佛學説明我頓悟“空”。我真正需要的,不是認識“空”,而是得到真正的滿足。

博士班的最後一年,我著實虛空到了盡頭。也許是神的憐憫,讓我想到在我眾多的後悔中,僅有一次,是我指導教授預先告訴我:“你會後悔。”雖然我沒有把握找他談談是否真有幫助,但我心想即使沒用,也不過是在無數次的沒有結果當中,再加上一次罷了。

不料,當我訴說我人生的困境時,教授二話不說,竟然陪我禱告,為我祝福。禱告後,帶我讀聖經腓立比書四章六至七節:“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帶著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那超越人所能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衛你們的心懷意念。”刹那間,多年來的虛空與後悔,失望與夢碎的圖畫,一幅幅的浮現在我腦海裡。現今雖然我還是一樣的獨自面對,卻借著開口向神禱告,使我勝過了長年後悔與失望的攪擾。因為這位原我還沒有認識的神,居然向我說,“……一無掛慮……超越人所能理解的平安……。”

出人意外的是我的教授沒有給我專業、學術的指導。他帶我禱告,讓我遇見真神,解決了我更大更深的問題。我知道畢業後,薪水高不能滿足我,職位高不能滿足我,因為金錢、學位、名利、地位都不能滿足人。這次,我預先知道:“如果我盼望這些東西滿足我,我終將以另一個角度後悔。”我終於能跳脫“後悔”的漩渦,原來我所有問題的癥結,不在於如何避免作令我後悔的事情,乃在於我走的是一條永遠不可能滿足,必定後悔的路。

 

超越人理解的平安

畢業後到大學任教,隔年結婚。婚後三年,獲得國科會補助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擔任訪問學者。在出發前兩個月,我得知太太懷了第二個孩子,為了母子安全,我決定放棄這次機會。事後,我沒有一絲一毫的後悔,因為我藉著禱告,把自己人生的道路交托給神;我走在沒有後悔的路上。

隔年,我再次獲得同樣的補助,經過和妻子一同的禱告尋求,全家預定九月十七日啟程。然而,我們碰上更嚴峻的情形,一是出發前六天,美國發生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二是納利颱風肆虐全台。雖然外面的環境紛亂,但是在弟兄姊妹的禱告與祝福中,我們依舊按計劃啟程。

前往機場途中,我們的車因為公路淹水,竟然進水拋錨。最後,道路救援專車將我們的車,直接從林口拖吊至桃園機場。沿途掛在搖搖晃晃的拖吊車上,全家大小經歷了真實的一無掛慮。這又是一次“沒有後悔”。在搖晃中,總算抵達機場,看看表早已錯過班機起飛時間。

站在機場大廳裡,看著紛亂的人群,我又想起當年教授帶我讀的經節:“神那超越人所能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衛你們的心懷意念。”

因為淹水使得機場的電腦當機,導致所有班機延誤。結果我們依原計劃搭上預定班機。颱風、淹水、班機延誤,加上恐怖攻擊的陰影,機場中紛亂的人群,給我的印象至今難忘,但神保衛我們的心懷意念,更叫我們心生感恩!
不再感到後悔

在美國三藩市下機時,機場裡的武裝員警遍佈,民眾倉皇行走,恐怖攻擊的陰影未散。然而,一位從未謀面的弟兄,滿面笑容地接機,溫暖熱切地歡迎我們全家,與周遭沒有平安的人群相比,真有天壤之別。

抵達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一周後,我們順利搬進學者村。空蕩蕩的宿舍裡,沒有任何傢俱與用品,素昧平生的弟兄姊妹們,一個個帶著床架、床墊、沙發、櫃子、餐桌、餐椅、晾衣架、垃圾桶、吸塵器及立燈等……,相繼出現在我們新家的門口。面對一張張不認識,卻又熟識的臉,我驀然回首,發現孩童時期搬家的陰霾,和這次搬家有多麼大的差別。雖然身旁的弟兄姊妹都沒見過面,但是生命的感覺卻是如此親近。以前什麼都想要,但是沒有滿足,這次什麼都沒有,卻樣樣滿足。

從住進學者村到隔年離開美國,我們小小的家經常有弟兄姊妹來聚會,這是我們全家從主得著喜樂滿足的秘訣。那年,我們在學者村中,一間間的宿舍訪談,挨家挨戶地傳福音,不僅帶人得救,也邀請人一同研讀聖經,天天滿足,天天喜樂。

信主之後,我照樣經過許多逆境,但是這位主成為我的滿足、喜樂與把握。哥林多後書七章十節說,“因為照著神憂愁,生出悔改以致得救,是沒有後悔的,但世上的憂愁是產生死亡。”這話讓我看見,我不再感到後悔與憂愁的原因,是因為我藉著得救有活的盼望。如今我的父母、哥哥、姐姐,全家都已受浸成為基督徒。而我與太太及三個孩子,全家一起愛主。我信主後“唯一的後悔”,就是後悔太晚成為基督徒。

 

文/賴朝松

下載telegram ,加入水深之處telegram收文章通知 https://t.me/Luke54Taiwan

【您也有見證想投稿嗎? 水深之處歡迎您也擺上您的見證】

  1. 直接投稿:在水深之處網站註冊登錄後至『作品集散地』點選『投稿』。
  2. Email 投稿:請將您的見證Email到[email protected], 交由編輯代發。
  3. 粉絲專頁投稿:請到水深之處粉絲專頁私訊留言給我們,我們幫您投稿。
閱讀人次 4499
想更多認識神嗎?
請跟我們一起禱告 分享
您可能會喜歡的文章:
1970‧01‧01
投稿代發
  我生在一個拜拜的傳統家庭,從小我就有靈異體質,有時會看到常人...
1970‧01‧01
投稿代發
 我跟弟兄不同,我是在傳統信仰的家庭中長大,家中的氣氛總是壓抑、緊繃。在父...
1970‧01‧01
投稿代發
 我在國中時受浸成為基督徒。我為什麼會信主呢?小時候我的父親管教我們非常嚴...
1970‧01‧01
投稿代發
 姊妹:我從小在基督徒家庭中長大,第一次聽到有關婚姻的交通是在我高中的時候...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