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古代的笑話。
有個落魄的秀才設館教學生,好養活一家兩口。因為他只會寫八股文,沒有真學問,所以經常叫學生硬背,不要多嘴。家長們不知內情,反而覺得他很踏實,不耍花槍,於是都叫他「老實的先生」。
某日,有個新來的學生問他:「先生,『大學之道』是甚麼意思呀?」
秀才突然脹紅了臉,又打了個嗝,不耐煩地揮揮手說:「甚麼『大雪粗稻』?啊?聽不見?」
他裝模作樣了一會兒,便自言自語地說:「氣死我了,這孩子昨天不問,偏偏揀今天喝醉的時候來問。」
舊生們看「老實的先生」這樣說,都笑了。
後來學生們散了以後,秀才趕緊鑽進廚房,把學生的題目給他妻子說了。
「急死我了!差點就在課堂上出醜!」
妻子笑著說: 「這簡單。《大學》是禮記的其中一篇,『之道』就是這一篇裏頭所講的道理。你這樣隨便講一講就行了。」
第二天,秀才揚著眉毛對那個新同學說:「你真不懂事,昨天趁先生醉酒的時候來問。說,你昨天問我甚麼來著?」
學生恭敬地說:「是。先生,我問您的是『大學之道』怎麼講。」
秀才就把妻子教他的話說給對方聽。學生點點頭,又問:「那下一句『在明明德』怎麼講?」
只見秀才愣了一兩秒,突然抱著肚子說:「先不要問,我的肚子好痛啊。」
學生們哄堂大笑,就這樣眼睜睜看著先生逃掉了。
雖然是古代的故事,但讀起來還是很好笑吧?
其實,我們「現代人」也常常幹這樣的事,和古人沒有甚麼不同。
我們明知道不對,還是習慣用種種可笑的理由掩飾自己,還以為別人都不知道。
我們把利益和面子擺在誠實之上,結果日子一久,想要老老實實說點話,都變得有點困難。
然而在馬太福音5:37中,耶穌告訴門徒:「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主在這裡教導我們,我們的話語需要簡單、真實;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否則一畫蛇添足起來,裏頭也不知道有多少虛假,要讓魔鬼惹出多少要命的事情來!
不僅如此,馬太福音12:36,主耶穌還進一步說:「我還告訴你們,人所說的每句閒話,在審判的日子,都必須供出來。因為要憑你的話,稱你為義;也要憑你的話,定你有罪。」
這裡的「閒話」,原文意「不工作」,意思就是沒有作用、無效的話,也就是沒有積極功用的、無用的、無益的、不結果的、不生育的話。連說這種話的人,在審判的日子,都必須把所說的都供出來。既是這樣,我們那些惡毒的、中傷的、不純潔的、以及虛假的話,豈不更要句句供出來?
親愛的,留意一下每天說的話啦。但願神給我們充足的恩典,讓我們管制並約束自己的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