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朋友的譯書:「被討厭的勇氣」。光看書名就頗吸引人。沒有人喜歡被討厭,但是若要一直要討好每個人,活得也太辛苦了;為了不要討好人,寧可我行我素,做一個讓人討厭的人,的確是需要很大的勇氣。
只是,這樣的生活真的就會更好嗎?再看看封面上的副標題:「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哇!這是不是更勁爆了?!這書是要教人做個反社會的獨行俠嗎?
看看封底二行大字: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而在於「你」是什麼樣子?這句話又看似中肯,不像是教人做「叛亂份子」。書的一開頭,寫著這麼一句響亮的話: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這話是很響亮,響亮到根本就是極致誇張的廣告詞了!這本書到底在說什麼呀?
這本書是二位日本學者根據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所寫的。阿德勒與佛洛伊德、榮格並列為心理學的三巨頭,可見他的分量。他的學說丟出的第一顆震撼彈是:心理創傷並不存在;你的不幸,是自己「選」的。
我不多說了,光是這兩句話,恐怕就要讓很多人跳腳了。如果這不是我朋友的譯作,我一定閣上書走人。我們大多數的人,誰沒有一段不願提起的傷痛?這種論點實在是太無人性了!但因著是朋友的作品,我耐著性把它讀完了。
照著阿德勒的觀點,我略為簡化的解釋一下,一個人因為所遭遇困難或逆境而留下創傷,是因為他缺乏改變的勇氣,所以他的不幸是,是自己「選」的。並且他將會把自己往後的失敗或不如意,歸咎於別人所帶給他的不幸。這樣,如此的生活著,比改變容易多了。
不管你同不同意這樣看似無情的論點,我們來看看書的最後是這麼說的:只要存在,就有價值;工作的本質在於對他人的貢獻。前後連貫起來,對我來說,頗有「誰傷自己最深,最有可以給人」的氛圍。
第二顆震撼彈是:所有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聽起來就像是三流詐騙集團的推銷話術。我才不煩惱人際關係,我煩惱錢不夠用,考試考不好,找不到工作,買不起房。我還煩惱體重直線上升,健康亮紅燈。最近或許有人煩惱誰會當選。要煩惱的事那麼多,怎麼可能只有一個人際關係?
是的,人的煩惱有千萬種,但根據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說法,其根源只有一個,只要你仔細且深入的探想你煩惱問題的目的,就會發現是為了人際關係。換種簡單的說法,就是為了不要讓人看不起,要得到別人的認同。也就是本書的書名,是因為缺乏被討厭的勇氣。
扼要的說,人的煩惱在於離不開群體,卻不知道該如何合適的,把個人放置在群體中成為有用的。關於人際關係,書的後面是這麼說的: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在於「社會意識」;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對身為基督徒的我來說,這就像是「我是身體上的一個肢體」那種概念。
這倒不是說信仰原來就只是一種心理學或哲學。無論是心理學或哲學,原意就是在思索人與人生,以解決我們所面臨的種種困難與困惑,企圖讓人得著美好自由的人生。這些心理學或哲學,在人的層次上,的確是有價值的。但是信仰,是遠超科學,是在人的層次之上的,是神聖的層次,價值是遠超萬有!
書中還有好些值得深思的論點,比如:自卑感,是一種主觀的認定;課題分離;不能責罵,也不能稱讚;工作狂是人生謊言;甘於平凡的勇氣;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等等。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幫助人走出自己的傷痛或困境,鼓勵人不要單顧自己,勇於改變,珍惜當下,活出一個有義意且幸福的人生。
在我閱讀完的那一刻,我獲益不少,我滿心感謝我的主,主帶領我過了一個比書中所說的更好的人生。人可以告訴你,甚至說服你,你應該要有勇氣,但是人無法給你。我的主可以。我們的主耶穌不是「給」我們勇氣,祂乃是滿帶著愛和供應,親自來「成為」我們的勇氣。
希望你能靜下心,敞開心,就在這一刻,呼求祂的名,讓祂進入你裡,作你的勇氣,成為你的生命,供應你一切的需要!祝福你!擁有自由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