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常述說下鄉逃難的童年,抗日戰爭時食物等物資的不足,人心惶惶,連學校都停課了!媽媽的母親(外婆)就在生產時難產而死。
民國三十八年時,十六歲的媽媽獨自來台灣展開了一場冒險之旅:「當時聽到軍方說共黨打來了,最後一架飛機即將起飛,我急奔到機場,想著只是避幾天難,來台灣吃幾根香蕉就可以回家了。」
十八歲時,在北投遇到爸爸的愛情故事:「那時候在北投軍醫院當護士,頭髮長到腰,還編了兩條麻花辮子;你們的爸爸看到我就臉紅,只會一直笑,同事都說小楊的老婆是傻笑來的。」
二十歲結婚後,她就開始了主婦的燒飯生涯。媽媽燒得一手好菜,在物資缺乏的年代,媽媽的巧手總能變出垂涎的料理,在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餐點,多年後成為家人美好的回憶。我們四個手足婚嫁後各自開伙,才知道媽媽的味道除了多年經驗的累積,也需要有一些天賦才能。媽媽將每年除夕夜餐聚時的盛況發揮到極致,全家集合席開兩大桌,四代同堂吃得到幸福的好滋味。
我的爺爺奶奶是在民國七十年代,被爸媽由南京迎接來台灣家中,那時媽媽已經年過半百,還是忙著照顧孫輩、奉養兩老。爺爺九十高齡過世,奶奶則超過百歲,這些服事的辛勞,全由媽媽一肩承擔。
我從小聽到媽媽細數精彩的過往經歷,看到她任勞任怨的服事家庭,總想著有一天請媽媽再詳細說明,也許可以寫成一本戰爭愛情家庭著作。
那年過完農曆春節後母親因肺積水住院,由於年歲已高加上有心臟病、高血壓的病史,不適合麻醉以內視鏡檢查病因,只好在左後背打了個洞放出血水,剛出院時媽媽身邊掛著引流袋,腳痛不能行走,回到家後還是要進入廚房做羹湯。 同一年的父親節,爸爸被檢驗出得了直腸癌,緊接著八月底我發現子宮癌病灶,父女倆相繼開刀及跑醫院進行電療、化療的行程。
媽媽擔心外食族的女兒營養不良,叫我回娘家共進晚餐。其實媽媽常抱怨燒了幾十年的飯,很厭煩了!所以近十多年來的家族餐聚,家人都改在外面的餐館會面。在化療的半年間,每晚陪伴著雙親在餐前的謝飯禱告:「求 天父的醫治與同在,讓我們有喜樂的心面對生命中的困境。」
這段共同抗癌的歷程好像帶我重回昔時,下班後可以吃到熱騰騰的家常菜,餐後閒話家常的美好時光。讓我以為只要敲開娘家的門,就可以看到雙親,沒想到媽媽已經老邁、累了。
一天回到娘家時,發現媽媽意識不清倒下來了,當我扶起她老人家一面呼喚著,媽媽回神過來說:「快去吃飯,不要管我。」那是媽媽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我的淚水不禁成串落下,媽媽直到最後的一刻還是關心著家人的肚腹。
親愛的媽媽,現在妳已沒有病痛、沒有憂慮,可以息了地上的勞苦。爸爸與我都很健康,請您放心,期待我們未來在天家的重逢!
(楊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