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以前,我們果然準時抵達小鎮Ramon Reserve。
事實上,我們的確需要在那裡飽餐一頓,但我們真正的目的還不是吃飯,而是去看美景。有美景,飯不吃也行;沒有美景,吃了飯也填不滿我們的饑渴。這個美景,指的就是地質奇觀Makhtesh Ramon,拉蒙谷。其名,據說是紀念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爆炸中罹難的以色列人拉蒙。
拉蒙谷位於內蓋夫沙漠的中央,別是巴南方約85公里處,以色列在這裡建立了國內最大的國家公園-拉蒙自然保護區。簡單的說,它就是一個大坑,乃是世界最大的石灰岩侵蝕河谷。有人說它像一個凹陷的大碗,但地圖上它像一條橫躺的茄子,呈東北-西南走向,深500米,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2到9公里,橫亙在前往別是巴的道路上。如果把40號公路視為一根叉住茄子的筷子,那麼小鎮Ramon Reserve就在茄子的中段,筷子的尖端,坑的北邊。要想到鎮上吃飯,就得下去上來,把坑裡的景色收一收,然後才能大快朵頤。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大坑、這條大茄子的西南邊,居然還有千餘米的Mount Ramon巍然佇立,它是內蓋夫沙漠的最高點,形成以色列和埃及之間的天然邊防,也使得低陷的拉蒙谷看上去更深了。
像這樣的地坑景觀,全世界只有7處,其中就有五處在以色列,另外兩處在隔壁的西奈半島,所以來到內蓋夫沙漠,不看看7個當中最大的拉蒙谷,猶如入寶山而不摸寶石。進入這個大坑內,你會發現岩石、土壤有各種的色澤。據說在遠古,拉蒙谷曾是一座山。但不知多少年的沖刷侵蝕後,山坍塌了,地形陷下去了,坑內便露出了不同地質時代的石頭。從車窗望出去可以看見色彩分明的層層地貌,黃色,紅色,褐色或紫色,其中蘊含了百來種礦物質。只可惜在地形起伏道路顛簸之際,我往往瞇著眼在捕捉旅行浪漫的感覺,有時會打個盹想念一下遠方的妻子,也就很少把眼睛放亮,進一步享受這色彩的魔術了。
但是雖然這麼不用心,我卻不感到遺憾,因為接下來我們找到的,是一顆終生難忘的寶石。
沒有記錯的話,應該是在接近大坑的北緣,一個叫作Colored Dunes(彩色沙丘)的地方吧!遠遠的已經可以望見北方的高地,翻上山路便是Ramon Reserve,可以吃飯了,這時我們在路旁卻看見許多車輛不走了,反而開進旁邊的荒地,有些人看上去就是本地人,不是外國的觀光客。像這種荒郊野外本國人還停下車子的地方,應該是很好玩的地方,所以我們也就停下來,跟著去看看怎麼回事。
「天哪,有水!有一個湖!」我忘情地吶喊起來。說湖其實有一點誇張,其實就是不知道從哪裡來的水,把一大片低窪填滿,形成了一大片水域。水的一邊是像山崖似的高地,應該有兩三層樓那麼高,下方傍水長出許多植物;水的另一邊則面向我們,笑容可掬,只要從公路旁的山坡,沿著半人工半自然的階梯下去,就可以把雙手伸進水中,對她一親芳澤了。
「去看看好嗎?」Evonne過瘦,體力不是很好,所以我徵詢了一下她的意見。
這一天是美好的。你懂的,就是那種離開荒蕪不毛,走下階梯,看見底部有一窪池水的驚喜感。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驚喜和隨之而來的平靜,只不過找到的是否你真正需要的事物。
許多遊客早已站在水邊,蹲在水邊,有一個四五歲的小妹妹甚至在洗頭,把柔細的長髮洗得閃閃發亮。她那壯碩的老爹一點也不管,反而還很開心寶貝的女兒弄得一身濕。水是藍綠的,人是笑的,遠方的山是靜止的。如果相機真能抓住片刻的永恆,我願意花上一小時來抓住更多感動的瞬間。
Tobias是一個冒險家,所以他問我:「想喝喝看嗎?」
我說:「不了。」水中好像混含了不少礦物質,在下身體太差,連吃生魚片都曾經送醫急救,還是小心為上。
在一旁拍照的Evonne眼看著Tobias捧起水就要喝,連忙用她一貫的女高音出聲阻止:「水中可能有蟲啊!而且這水的顏色──」
但你知道,具有冒險家氣質的男人,遇到這樣的荒漠甘泉是一定要喝的。話說回來,隔壁那位全身濕透的小妹不也喝了嗎?所以Tobias就喝了。
有沒有蟲我不知道,不過直到離開以色列為止,Tobias一次肚子也沒有鬧過。
在烈日狂風中,這一方綠水帶來了幾許清醒。我忽然明白,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行走曠野時,沒有水是多麼可怕。不要說煮飯洗澡,連大小便都會是問題。一個環節沒做好,傳染病很快就來了。但神卻顧念人們的需要,讓一塊靈磐石與以色列人隨行。磐石又重又大,要怎麼隨行?被抬著走?自己走?還是需要的時候自動冒出來?我不知道。我只能看著附近隆起的那塊巨岩,想像著摩西一敲打磐石,水泉就汨汨流出,化作兩百萬群眾的及時雨。
在你以為最不可能得救的地方,很可能就是凱歌高奏的開始;在曠野中最絕望的地方,在深陷於心思漂移不定的時候,只要有水,你就有勇氣走下去。我打開瓶罐,將這股荒漠甘泉化為我的收藏,繼加利利海和紅海後又一次的封存記憶。這是計畫之外的收藏,水中還帶著一些砂土的氣息。如果沙漠中都能開出水泉來,橫亙在你眼前的挑戰一點也不是難處,它只是試驗你的機關。只要抓住湧出生命的盤石,很快你就要脫離險境,望向遠方美好寬闊之地。
--文章摘錄自以色列記遊《在耶路撒冷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