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妹妹,個性和我非常不一樣。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們好像同一個屋簷下的陌生人,
房間只隔一道牆,心卻相隔很遠很遠。
但後來,我們卻成了「同一國的」…。
小時候我就聰明伶俐,很得父母的喜愛。
妹妹和我只差一歲半,她個性溫和,但反應也比較慢。
從小到大,似乎都是我比較符合父母的期望:
媽媽幫我們買了漂亮的裙子和上衣,我高高興興地穿上,妹妹卻討厭穿裙子,不肯配合,
而且因為愛玩,很快就把新衣服弄髒了。
放學走回家時,妹妹經過商家就想買小玩具或小點心,不像我都會節儉的把錢存下來。
每次一起寫作業,我都會認真寫完,再自己對答案並訂正,妹妹卻在一旁猛點頭—早就睡著了。
除了願意作家事和跑步很快這兩件事以外,妹妹幾乎樣樣被拿來跟我比較。
有時候我也會仗著姊姊的身分,藉機壓榨她一下—把家事都丟給她作。
然而這不代表我不喜歡妹妹,我很愛她,也常在她做錯事被罵時為她求情。
但是,我們的個性真的太不一樣了,我們所選擇的路、所結交的朋友都差太多了。
於是,隨著年紀漸長,我發現我越來越不認識她了。
在高中時期,妹妹和我讀不同的學校。我依然是個乖乖牌,
妹妹卻三天兩頭跟同學跑出去玩,書也不認真讀,
每次期考完就先一步到信箱拿信,然後把成績單藏起來。
這樣持續好一段時間,妹妹和媽媽的關係越來越緊張。
每次妹妹晚歸回家就是一次戰爭的開始,砲聲隆隆,關起房門來也能聽得清楚。
有時我想置身事外,媽媽卻怒氣填膺的衝進房間,「你去幫我評評理!」
我走進妹妹房間,好說歹說的勸她:
「不要一天到晚出去玩,書還是要念啊!」
「對媽媽的態度不可以這麼差,要懂得尊重...」
她卻假裝沒聽見,把話當作耳邊風。
最後我也生氣了,對著她大吼:「你到底有沒有在聽啊?」
妹妹就端著一副冷漠的表情,冷眼看我們。這樣的戲碼,在家中不斷上演。
走回自己的房間,我不懂妹妹在想什麼。
我發現雖然房間只隔一道牆,心卻相隔很遠很遠。
她的眼神好像對我說:我們是不同世界的人。
這樣的結果,好像是從小就註定了,
一開始只差一點點,不知不覺漸行漸遠,等到驚覺時已無可挽回。
這時候去談包容與溝通,好像都已太晚。
在我心裡,感覺是失去了一個可愛的家人。
上了大學,我離家來到南部念書。在大一的時候接受福音,成為一個喜樂的基督徒。
隔了不久,聽說妹妹也被信主的親戚邀到聚會中,受浸得救了,心裡非常為她高興。
當時,我就向主耶穌禱告:「主阿,你知道妹妹從小在家裡比較不被重視,
現在她成為你的兒女了,求你使她感受到你重視她、你愛她,親自來安慰補償她。」
這樣的禱告使我覺得心裡輕鬆多了,相信主耶穌自然會好好照顧我的妹妹。
我倆受浸之後,成了「同一國的」,不僅是肉身上的親人,還同為神國之民、神家裡的親人。
雖然一南一北,分別在不同的大學,卻過著一樣喜樂榮耀的召會生活。
學校放長假回家時,我們居然能很自然地聊起聚會的享受,以及從主耶穌所蒙的恩典。
妹妹不再像以前敷衍我或是閉口不言,我們之間的隔閡消失了,距離感不見了,甚至比小時候更親。
沒有一點勉強,在主裡的愛冰釋了一切的誤會和恩怨,
我們一同為父母親禱告,也為身邊的親戚朋友得救禱告。
也是在成為神家的「姊妹」後,我第一次從手機收到妹妹寄給我的簡訊。
內容沒有什麼,就是她最近發生了什麼事,一些閒聊而已—但就是這樣我才感動呀!
以前她的簡訊費才不會「浪費」在我身上呢,寄給她那一群朋友們都來不及了。
我這才知道,原來不是個性的問題,不是強弱公平的問題,不是多久見一次面的問題…
有了神的生命,這一切居然都沒有問題。
現在,妹妹和我的個性仍然有很大的不同:我走公主風,她走運動風。
我愛閱讀,她愛睡覺。
我喜歡逛服飾,她專買3C產品…如此種種,大概可以列出一百項。
但是我們有一項是相同的,就是我們都有主耶穌作生命,我們都愛這位主。
這唯一的一項強過前面的一百項,使我們能欣賞彼此、真摯的對待對方。
親愛的妹妹,我以神聖的愛來愛你。我知道你也是如此。
『親愛的,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出於神的;
凡愛弟兄的,都是從神生的,並且認識神。
不愛弟兄的,未曾認識神,因為神就是愛。』—約壹4:7~8
延伸閱讀:姊姊與我和主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