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多歲的阿伯因為呼吸衰竭住進加護病房, 因為肺炎一直沒有改善,做完一系列影像檢查後高度懷疑是肺部有惡性腫瘤,建議家屬做切片檢查。會客時間與他女兒討論病情,解釋為何需要做切片檢查;家屬對於阿伯的長期住院感到無力,不安與灰心寫在她的臉上,
「醫師,請問我父親適不適合轉院治療,在這裡好像都治不好」。 阿伯的女兒焦急的問。
「轉院要治療什麼?」我們和顏悅色地問她。
「做切片檢查和治療感染。」她這麼回答我們。
「現在沒有適合不適合轉院的問題,只有他需不需要轉院,還有解決他目前的醫療問題。阿伯現在需要的治療,我們醫院都可以提供,可以滿足他目前的需要,所以他現在不需要轉院。」我們語氣柔和但堅定。
「為什麼住加護病房期間跟我們會客解釋的醫師常常換人呢?」她不解地追問著。
「因為台灣加護病房醫師嚴重不足,常常需要輪班,每個加護病房都沒有固定醫師,不過我們都會交班病人的狀況,病人的住院過程做了哪些檢查也是透明化的。」我們盡所能安撫家屬的情緒,她的態度也柔軟下來了,我們可以坐下來共同思考下一步怎麼走。
整個過程中,我們不批判或定義家屬的反應,也跳出專業人士常緊握住的自尊;我們在會談時引導家屬,創造一起合作與思考治療計畫的機會,讓家屬有參與感,而不是讓他們感到一直被專業人士牽著鼻子走。當撒瑪利亞婦人問主耶穌:「你沒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 從那裡得活水?」主耶穌沒有責備她, 反而向她啟示人內心對活水的渴望與需要,祂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 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面成為泉源,直湧入永遠的生命。
在這個病人的例子中,他不需要轉院,就好像撒瑪利亞婦人不需要更多打水的器具一樣;只要看見自己真正的需要,是活水泉源與永遠的生命,我們就可以從攪擾我們的焦慮與痛苦走出來。我們常常落入這樣的光景,有過多自己的意見,用有限的心思去了解很多事物;在醫院,醫師往往因為過度忙碌,沒辦法同理家屬想轉院背後的挫折感;病人家屬也困在「速食主義」的思考模式,認為住院就是痊癒的保證。對談的雙方都應在對話中有個超越的心態,用共同參與和討論的方式得到一加一大於二的合成效果。感謝主恩膏這次的病情解釋,讓我們在平安的靈裡達成共識;我坦誠自己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願我們都能穿上祂柔細的人性 在待人處事上有原則卻不傷害人,有影響力卻不讓人倍感壓力。求主保守我們,再怎麼勞苦與受壓迫, 都能把更多心思放在別人的需要,讓祂的牧養成為我們生活的實際。
要彼此思念相同的事,不要思念高傲的事,倒要俯就卑微的人, 不要自以為精明。~羅馬書12:16
(文/吳明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