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不看台灣電視劇的我最近不停的被朋友和社群網站上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洗版,坦白說,一開始看到這部劇的名字只覺得為什麼取得這麼長,念完一遍好像都要換一口氣似的。
然而看了第一集之後,我就認真覺得這是一部需要花時間深入的作品。
當然我們並不是鼓勵讀者們去看電視劇,這並不是我們的本意。只是我想和大家聊的事情,是這部劇帶給觀眾的反思和開放式結局引起的共鳴。
整部劇的故事圍繞在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件中,編劇透過了劇中不同角色的態度,真實地呈現了事件發生時在我們所處的現實社會和虛擬的網路世界中交叉後所帶來的影響。從加害者、加害者家屬、被害者家屬、新聞媒體、法扶律師、法扶律師的家人、有犯案嫌疑的精神病患、病患家屬等角色,一層一層剝開每個人面對事件發生時的最直覺反應。因著演員的專業演出讓整起事件變得相當寫實,每個角色情緒的刻畫也那麼強烈的衝擊著觀眾,說實話,看了十集,我大概有五集以上被劇情感動。
劇中的經典台詞也正是編劇想要傳達給觀眾的印象『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們是否確定我們支持的立場是絕對正確的呢?』看完這部劇也推翻了我原本對於受害者和加害者的既定印象,這樣顛覆觀眾的觀念或許也正中編劇下懷,不然這部劇不會叫好又叫座。
當然我想討論的不是整部劇的劇情而已,劇評寫得精彩出眾的人多得是,畢竟我也不是專業劇評,但我想從善惡的問題來探討『人性』這件事。
像這部劇中所提及的,好人與壞人的界線並沒有那麼明顯,不管是誰,其實都沒有資格為他人貼標籤。或許我們很善良,我們從來不像新聞上報的那些犯人一樣做了需要接受法律制裁的罪,但難道只是因為沒有法條判定的稱謂,我們就不是罪人了嗎?廣義來說或許是的,可是神卻不這麼認為。
善良和罪惡,其實在神眼中都一樣,都在聖經創世記的同一棵樹上,神的標準非常高,所以祂當初只造了兩棵樹給人選,一棵就是乘載著善惡的『善惡知識樹』,另一棵則是滿帶著永遠生命的『生命樹』。無論是在我們現今這個社會道德下的好人,還是本來其實是好人的人變成了壞人,都被歸類在同一棵善惡知識樹下。
當然我們都希望這個社會變得更好,犯罪的事情少一點,整個社會的秩序就會平安得多;但我們誰能保證本來是『好人』的我們,或許哪一天就成了我們自己口中的『壞人』呢?沒有人敢肯定。這個問題同樣也在這部劇中出現,身為加害者的妹妹,除了三不五時要被媒體曲解自己說過的話,還因此被朋友出賣,主角在得知自己私下說過的話被當成新聞獨家的時候,她激動的對記者說:『其實殺人根本就不難嘛!』
所以神知道人的標準會一直變,會隨道德文化變動,也會隨著社會環境而變動,因此祂從不以人的標準為標準,只有祂自己才是惟一的標準,因為惟有祂是無罪的那一位。
記得這部劇的劇組人員在接受訪問的時候有提到聖經上一段非常經典的段落,就是正在行淫的婦人被抓時的場景。在大庭廣眾下被民眾審問,我想那婦人一定感到很羞愧且無地自容,法利賽人還一直逼問耶穌要不要打死她,因為她犯罪了,按照他們當時的法律來說這女人被石頭打死完全合法,而且合情合理,旁邊的吃瓜觀眾肯定會拍手叫好。
然而這些狡猾的法利賽人並沒有真的想知道耶穌的回答,因為這問題其實是一個陷阱,如果耶穌說『該死!』法利賽人就會說『這人沒有愛心,還說自己是來作救主的,不僅不救這婦人還想要讓她死!』;那如果耶穌說『不該死!』這群人又會說他不遵守摩西的律法,還說自己是大衛的子孫,連猶太人的律法都不遵守,這是不是很兩難呢?
但不管到底這婦人該不該死,耶穌的回答並沒有給他們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因為那都還是在對錯善惡的認知裡,仍舊屬於善惡知識樹;但耶穌來到世上的意義並不在於教導人對錯,也不在於幫助人棄惡從善,而是要將人引導到生命樹那裡,帶人進到生命的範圍裡。
因此耶穌只反問了一句『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先拿石頭打她。』接著,問問題的人離開了,看戲的群眾從老到小也漸漸散場了,只剩下婦人和耶穌。
婦人當下應該很尷尬吧?但耶穌只看著她說:『那些人(罵你的人)在哪裡?沒有人定你的罪嗎?』而婦人也誠實的說:『沒有。』
耶穌又接著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這是一句多麽有溫度且富有力量的話?
『我也不定你的罪。』這句話當時一定給了這婦人無限的希望吧,畢竟前一刻還有許多人叫囂著要打死她,下一秒竟然就重獲新生,我想她以後準備犯罪時一定會想起耶穌溫柔而堅定的眼神及這句有力的提醒。
我們與惡的距離很近,因為我們都是罪人;我們與神的距離也很近,因為神就住在我們裡面。盼望我們在貼別人標籤的時候也能想一想:我們誰是沒有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