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去非洲呢?
非洲是個相當年輕的大陸,約有60%的人口,在25歲以下。
其實在主初期福音擴展的行動中,非洲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按照使徒行傳一章8節:「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人。」
主升天前對門徒的囑咐,福音擴展的次序是從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然後直到地極。
在使徒行傳8章之前,主的行動主要是在猶太地。
但到了使徒行傳8章前半,行法術的西門得救,這是主的工作到了撒瑪利亞。
然後到了行傳8章後半,腓利向埃提阿伯人太監傳福音,主的工作就傳福音開展到了外邦地,
恢復本聖經註解說,埃提阿伯就是今天非洲的衣索匹亞。
以前聽到別人訴說,移民開展傳福音的見證時,總覺得能夠為著主的行動出去,甚至放棄自己合理的權益,
就基督徒而言,是何等榮耀,且理所當然的。
所以,我們家也有這樣的羨慕,渴望能夠為主使用,於是便向主欣然奉獻,願意去非洲傳揚福音。
然而當弟兄接到通知,終於可以前往衣索比亞傳福音時,我卻已經懷孕,便決定先獨自留下來,在台灣待產。
那時候我才知道,聽別人的分享和見證看似很容易,
但主真正需要的,卻是能夠答應祂呼召的人!
當時,我其實感覺有些為難,也知曉我內裡有一些情形,還有很多掙扎,
我便跟主辦交涉,而主也信實地透過聚會向我說話。
在聚會中,弟兄們交通,
我們要「在主回來的光中,重新估價」。
講信息的弟兄,在台上說到,
「主要回來了!主要回來了!」。
這樣的一句話,
卻叫我裡面覺得非常扎心、相當難受,
在我裡面只有一個感覺,
「主啊,你要回來了,但我怎麼沒有臉見你。」
雖然我也牧養許多人,曾經也奉獻自己要移民傳福音,
但到了真正確定要出去的時候,才發現我有很多纏累。
有了孩子之後,孩子逐漸成為我生活的重心,主的顯現也越來越不鮮明,
不知不覺,我變成了扎根在地上的人,越來越不想動。
要移民,就得要搬家,
要捨棄很多喜歡的東西和傢俱,
要犧牲我想過的生活,
還要獨自面對生產,和帶兩個孩子適應陌生的環境,
這些都讓我覺得,很軟弱也很害怕。
但是,「主要回來了!」
「重新估價」的意思就是,
「過去衡量的標準,不能再做今天的標準,
過去認為可以的生活,不能盼望今天繼續的生活,
過去的人生目標,不能成為今天的目標,
過去的計算模式,不能成為今天的計算模式,
過去的做法,不能成為今天的做法。
一切都要重新,藉著審判台前的亮光來估價,
也就是說,一切都要以主的再來,和世代的終結作估價。」
這段話深深摸著了我的心,藉著主的光照,
我重新向主敞開,並更新奉獻,答應主的呼召,回應「主啊,我願意!」。
當我奉獻後,越禱告就越覺得非洲人可愛,
越禱告,越看見祂是牧養我們的神,我所擔心的每一面祂都照管。
當弟兄從衣索比亞回台後,
後來,我們全家就接受主的呼召,一同前往非洲的迦納傳福音。
然而在非洲迦納,那時我心愛的孩子生了病,
在被哭聲轟炸的兒科急診室,只有他安靜得沒有一點聲音。
我才知道,比起哭聲,讓媽媽最痛的,是一個只剩呼吸,沒有任何反應的孩子。
高燒三天,除了害怕是否得了covid-19,或者瘧疾?
直到第四天,發出不規則的疹子,眼睛、手掌腳掌、嘴唇舌頭,還有打卡介苗的手臂,都滿足川崎症的條件。
當我告訴醫生,應該是川崎症時,
醫生都只能說,幾年前醫院曾經收過類似案例。
全迦納最好的教學醫院,也沒有免疫球蛋白。
在醫療資源和醫師經驗,都跟台灣如此相差懸殊的地方,
我無法確定這一切,能幫助我的孩子。
當他血氧只剩七十幾,血壓又很低,呼吸窘迫,
讓我一度覺得,我就要這樣失去我的孩子。
就在我以為,讓孩子住進加護病房,會是最好的治療時,
主卻有祂的美意,仍舊調度萬有,顧念孩子所真正需要的,
讓孩子在各面的治療下,身體逐步恢復正常,八日後就可返家。
而這段時間,弟兄姊妹們的關心與代禱,更使我備感加強與鼓勵。
過程中,我曾焦急又心痛的問主,
「為什麼要我經歷這些?為什麼是這個時候?」
然而,主卻讓我想起所讀的書報中,這段話:
「主遲早要把你放在磨石底下。
因著我們愛主,所以我們願意受磨碾...
要讓主用祂主宰的權柄,把你擺在磨碾之下...
我們外面的人銷毀,基督纔能活出來並供應給別人。
這是主的路。惟有這樣,新婦纔能為祂豫備好。」(哥林多後書生命讀經第11篇)
在這些看似外面為難的環境中,
卻使我更深地經歷主的說話,以及祂的信實。
還切身認識到,我們並不是孤單的,
我們乃是在身體裡,享受著從頭並從每一肢體來的供應。
我們一天比一天,更加有信心、有盼望,也更在身體裡剛強站住。
所以我們不喪膽,反而我們外面的人雖然在毀壞,我們裡面的人卻日日在更新。
因為我們這短暫輕微的苦楚,要極盡超越的為我們成就永遠重大的榮耀。
我們原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纔是永遠的。
在非洲的日子,何等可歌可泣,也何等榮耀,
非洲何等需要你們的代禱與配搭,歡迎有日來非洲傳福音!
(摘編自 宋高弘弟兄、葉弟兄夫婦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