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在2013年《風起》之後,睽違了多年的新作《蒼鷺與少年》,十月初在台灣上映。作品日文原名直譯為《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靈感也來自是宮崎駿小時候讀過的吉野源三郎的小說《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劇情也有很大一部分改編根據(John Connolly)於2006年發表的《失物之書》。在這部電影是宮崎駿對既有故事的重新講述之外,他也將自己的人生經歷融入故事中,可以說是一部半自傳的作品,也是他留給自己孫子的動畫。
一九四一年一月五日,宮崎駿出生在東京都,因為父親及叔父經營的「宮崎飛機製作所」的關係,讓即便在戰爭年代出生的宮崎駿,從小仍生活在富裕的環境中,是名副其實的小少爺。但他的少年時代卻是在日本戰爭和戰後重建的陰影之中度過的,兒時親眼見過飛機轟炸城市的戰火,而父親的工廠製造的商品-戰鬥機-這個戰爭武器,是使他過上富裕生活的原因,這個矛盾讓他一生充滿罪惡感,也始終不理解父親的選擇。他曾說過「我那廉價的民族主義終於被低劣的自卑感所取代,變成了厭惡日本人的日本人。對中國、朝鮮及東南亞各國的罪惡感,不時在我心中交戰,嚴重到讓我否定自己的存在。」而母親在自己有記憶以來,就因為生病長期臥床,沒有母親陪伴的童年,是他永遠的痛。宮崎駿的作品中,幾乎每部影片的主角,不是母親不在身邊,就是沒有母親。這種缺失,正是宮崎駿內心懷念母親的體現。
在中學時代,他找到了心靈的慰籍,就是漫畫及繪畫。從讀到手塚治虫的漫畫開始為啟蒙,後來只要有時間,他就埋頭畫畫。在繪畫的世界裡,他解放了對現實生活的壓抑和鬱悶,感到疲乏的心、消沈的意志、紊亂的情感都消失了,這也是他後來走上動畫製作這條路的契機。
他在某次訪問中曾說過,他創作的原點是「對失落的世界的憧憬」。他對一個世代走向災難預感的同時,卻仍然對下一代充滿希望,想藉由作品將希望帶給下一代。可見在宮崎駿人生中所失落的,他都完全投射並展現在作品的世界裡,而年長的他也把每一部作品,當作人生最後一部作品製作。所以在《蒼鷺與少年》裡:戰爭火光、母親之死、搬往郊外、新的家庭、老屋、書、失蹤的伯父、異形的存在(蒼鷺和扭曲人)、不同於現實的異世界......看來這的確也是宮崎駿為自己人生終點站的一份夢想企劃書。
《蒼鷺與少年》從開始上映以來,很多人都說看的不是很明白,但只要稍微有些人生經歷的觀眾,應該不會完全看不懂這部電影。不過就連創作者宮崎駿本人在日本的首映會結束後,都坦承的說其實自己也不是很懂。他沒有試圖要透過電影傳達任何訊息,一切都讓觀眾自行體會。但仔細想想這可能也是他從年輕到老,不斷反覆問自己的問題: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甚至到如今他也還沒有找到答案。我想,也是我們生而為人會一直思考的問題。
人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在人裡面有個尋求永遠的心,人總試圖追求一個東西,來滿足裡面永遠的感覺。人生中的失落或疑惑,讓我們不斷追尋。這個追尋永遠的感覺,其實是神放置在人裡面的,傳道書三章十一節『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裡。』、撒迦利亞書十二章一節說,『鋪張諸天,建立地基,造人裡面之靈的耶和華。』神在造天、造地的同時,也為人裡面造了一個靈。人的靈是神特別造成的,在這宇宙中有三樣同等重要的東西:諸天、地、人裡面的靈。天是為著地能生長萬物,地是為著人能生存,而人的生存是為著作神的器皿,彰顯神。因此,神在造人的時候,為人造了兩樣東西,一是人外面有神的形像,一是人裡面有靈。神要人尋找祂並認識祂,祂是滿了愛並尋求祂百姓之愛的一位。
物質領域裡沒有一樣東西,能滿足人心深處追求永遠並失落的感覺,唯有當永遠的神進到我們裡面,我們這個有限的人就得著了無限的生命,你在尋求『永遠』的感覺嗎?
-
更多關於宮崎駿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