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印象派畫家梵谷,有一幅舉世聞名的畫作——《星空》。那是一片不尋常的夜空,滿載著他內心幻想世界的張力與情緒。然而,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可憐的梵谷命運坎坷,晚年更出現了許多「思覺失調症」的症狀,例如幻聽、被害妄想等。
那麼,什麼是「思覺失調症」呢?其實,它就是我們以前常聽到的「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常見的症狀包括:妄想、幻覺、語無倫次、行為混亂或僵直、情感平淡、生活退縮、缺乏意志力,甚至會影響患者的人際關係與工作表現。
根據研究,思覺失調症的成因與基因遺傳、環境壓力,以及體內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有密切關聯。最近一則報導〈精神分裂症元凶?108基因變異現形〉,更指出特定基因變異與此病之間有高度相關,為我們進一步理解這個病症提供了新的方向。
在我所接觸的專業領域中,精神科一直是我時常關注的範疇。我曾遇過一位典型的思覺失調症女病患,平日裡經常自言自語。那並不是習慣使然,而是因為她常常「聽見」腦海裡有人在與她對話,這便是幻聽的現象。另外,她也會出現強烈的不信任感,時常懷疑別人在說她壞話,或覺得一切事物都是針對她而來——這些就是被害妄想的具體表現。
聽起來,這種病症是不是就註定無法正常生活或融入社會呢?
其實,未必如此。電影《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講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納許(John Nash)的真實故事。他因《賽局理論》而聲名大噪,但這部電影卻更著重呈現他如何與思覺失調症共存。他一生與病魔掙扎,腦中始終存在三位虛構的人物,但他並未被擊倒,反而學會與疾病共處,持續工作、生活,最終獲得世人肯定。
是的,思覺失調症的病程與預後情況並不一致。有些人經過長期的藥物治療與支持性環境,十多年後依然能維持正常生活;也有人則因症狀持續而日漸退化。事實上,與其一味追求根治,不如幫助病人建立規律、有目標、有希望的生活,這樣的「共存」,反而更為現實可行。
寫到這裡,我想稍微跳脫醫學話題,談一談內心深處的領受。
聖經中說得很清楚:不論外表如何,每個人都是罪人。即使我們努力裝作無懈可擊,心中卻總難逃忌妒、憤恨、貪婪等人性陰影。這就像某些疾病,無法徹底清除,卻會不斷影響我們的選擇與生活。
然而,感謝主耶穌——祂親自來到人間,取了罪人的形狀,為要救贖我們:
「神既在罪之肉體的樣式裏,並為著罪,差來了自己的兒子,就在肉體中定罪了罪。」(羅馬書 8:3)
只有主耶穌,能真正救我們脫離罪的捆綁。不只是赦罪,更是醫治——祂是真正的醫者,不僅醫治我們的身心,更讓我們的生命如星空般重現光芒,不再是愁雲慘霧。
就如主耶穌親口所說:
「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纔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馬可福音 2:17)
願你我都能遇見這位醫治人心、點亮黑夜的主耶穌。
——薰衣草
延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