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進前到馬太七章一至十二節,基督在山上頒佈國度憲法的第六段:關於國度子民待人的原則。在這一篇信息裏,我們先來看一至六節。
其實,在這一段的信息中,主真正的用意是鼓勵我們顧到別人。在前兩章,主已經挖出我們的脾氣、情慾、裏面的所是、己、肉體和憂慮。現在祂帶我們到一地步:我們必須學習顧到別人。當你審判別人時,必須照著「你願意別人怎樣審判你」的原則來審判別人。這樣的考慮問題,就是顧到別人。
我們無論作甚麼,都必須想到別人。在這一面我們實在缺欠,因為在我們天然的生命裏,我們不會考慮別人。我們通常只考慮自己,我們的思想和考慮都與自己有關。我們總是以自己為中心,從不考慮別人。請你回想已往的生活方式,「考慮別人」是你每日的實行麼?我們輕率地審判別人、批評別人,原因是我們沒有顧到他們,同情他們。

一 不要審判,免得你們用甚麼審判人,也必受甚麼審判
在七章一節主說,『不要審判,免得你們受審判。』
審判,或譯作「論斷」。當我們活在國度屬天的管治之下,活在謙卑的靈裏,我們就能不輕率地論斷別人。當你要審判、論斷別人時,你必須顧到別人。
讓我們設法找出「不要審判」這句話的祕訣。我們怎麼能說這裏真實的意義就是顧到別人呢?你害怕受審判麼?你若害怕,那麼你應當領悟別人也害怕受審判。你是否覺得受人審判很不好?你若這樣覺得,那麼你應該曉得別人也覺得受你審判很不好。沒有人喜歡受審判。你若不喜歡受審判,那麼別人如何?你需要顧到他們。你若害怕受審判,那麼你就必須考慮別人,他們也害怕受審判。總要顧到別人。
二節說,『因為你們用甚麼審判審判人,也必受甚麼審判;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
在國度屬天的管治之下,國度子民用甚麼審判人,也必受甚麼審判。他們若用公義審判別人,也要受主公義的審判;他們若用憐憫審判別人,也要受主憐憫的審判。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的。(雅二13。)不要常常審判別人,因為你怎樣審判別人,也必怎樣受審判。你若顧到別人,就不會受別人審判。
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必須是眼瞎的。你若要在召會生活中幫助別人,你需要眼瞎。你若要作好丈夫或好妻子,就要瞎著眼照顧你的配偶。若非主的吩咐,不要任意測量、審判或批評。不要量別人,這就是向人顯示憐憫的路。你若向別人顯示憐憫,就必蒙憐憫。但你若無憐憫的量別人,別人也必無憐憫的量你。你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
憐憫就是不測量。這就是說,憐憫是對人沒有要求。凡是需要測量的事就不是憐憫。憐憫不懂得數學!它不懂得如何加或如何減,憐憫完全是眼瞎的。我這麼可憐,你為甚麼還對我這麼好?因為你憐憫我。
每當你的孩子問說,為甚麼你對那些不值得憐憫的人那麼好?你能不能這樣回答他:『你們不曉得我在作甚麼。你們的眼睛太大太亮。為甚麼我那樣對待他?因為我體諒他。』這是國度子民待人的原則。我們對待別人,必須考慮他們,同情他們,憐憫他們。

二 看見你弟兄眼中的刺,想到自己眼中的梁木
在三節、四節主說,『再者,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的刺,卻不想到自己眼中的梁木?或者,你怎能對你弟兄說,讓我去掉你眼中的刺,而你自己眼中竟有梁木?』
在國度屬天的管治之下,活在謙卑的靈裏時,每當我們看見弟兄眼中的刺,就必須想到自己眼中的梁木。主的話非常深。祂在這裏真正的心意不只是囑咐我們留意自己的言行,更是囑咐我們顧到別人的軟弱。
五節說,『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從你眼中去掉梁木,然後你纔看得清楚,從你弟兄眼中去掉刺。』
只要梁木還留在我們眼中,我們的眼光就模糊,不能看得清楚。我們指出弟兄的缺點時,必須領悟自己有更大的缺點。弟兄的缺點好比一根刺,我們的缺點好比一根梁木。因此,主的用意再次是要我們顧到別人。每當你要指出別人的缺點時,你也許顧到那個缺點,卻沒有顧到人。當你把某人的缺點看成像梁木那麼大時,就表明你只顧到他的缺點,沒有顧到他。你顧到弟兄,就不會只顧到他的缺點。反之,你會說,『他的缺點和我的比起來,不過是一根刺,我的缺點卻是一根大梁木。因此,我樂於寬容他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