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年度專科護理師的國家考試考題有這麼一題:
雖然衛福部公布的答案是「(A)罪行兩人均不成立」,卻在網路上起了不小的討論聲浪。
一位醫師直接說:「(在現在台灣的社會中,)雖然無奈,但答案是「(D)罪行兩人均成立」。另一位專科醫師也針對「公共場合遇到突然昏迷的病人」的情況做了分析,身為醫療專業人士到底該不該出手相助,作者的結論是:可以幫忙通報站務人員,或是轉頭搭你的車,「不管你救不救,反正我是不救的。」
因著台灣醫病關係的緊張與社會的氛圍,使得醫師對於救助路倒的病人變得更保守。許多關心台灣醫療環境的人,或是聽到這些來自醫護界聲音的人,也許會感嘆:誰能在我們倒下的時候幫助我們?
這篇文章提及《好撒瑪利亞人法》(Good Samaritan law),這個法律實行在美國和加拿大,是給「對傷者、病人的自願救助者」免除責任的法律,目的在使見義勇為者做好事時沒有後顧之憂,不用擔心因過失造成傷亡而遭到追究,從而鼓勵旁觀者對傷、病人士施以幫助。該法律的名稱來源於《聖經》中耶穌所做的「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
今天我們暫且不討論前面考題的答案,也跳脫複雜的醫病關係問題,單單來看這條法律背後,聖經中這個「好撒瑪利亞人」的原型:
聖經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比喻中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城去,在路上遇到強盜,把他打個半死,並把他丟在路邊走了。這時路過一個祭司,祭司看見了這人,卻從對面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幫助以色列人敬拜神的人)也經過這裡。他也看見了,卻也照樣從對面過去了。
從高處的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城,按著聖經的寓意,可以領會成這個人正在下坡的光景中,也就是在人低落的時候,偏偏又遇上強盜,把他打個半死、丟在路旁,這時候這個人一定是相當的無助與絕望。
不過這時候,聖經上說:「但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他那裏,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把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客店裡照料他。」在這個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這位「好撒瑪利亞人」前來幫助他。
感謝神,在人最需要的時候,祂來了!這位好撒瑪利亞人,就是指著主耶穌。撒瑪利亞人,在當時是被以色列人瞧不起的,就像主耶穌被許多人藐視、棄絕,但在人最需要拯救的時候,他卻來到,並且動了慈心,不僅將這位傷患包裹好,更帶他到客店養傷。
那麼誰是這個路倒的人?廣義來說,這裡的「倒下」包含著身體和心靈兩種層面。身體上的倒下,像是心律不整,還有醫療常規或是急救S.O.P.可以參考,那心靈上的倒下呢?我們也許身體健全,但不能否認,我們有時也像比喻中的這個人,正在走下坡的光景中,在我們的低谷中,又碰上許多環境與試煉,也許是人際關係、家庭、工作、生活的壓力,就像強盜一般,把我們打得半死。不過環顧四周,現今的社會中,就連身體倒下了都不見得有人願意幫助,那人內心更深的需要,我們能指望誰呢?
我們不禁要問:誰知道我們的情形?誰能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幫助我們?
感謝神,主耶穌就是這位好撒瑪利亞人,聖經寫道:「(撒瑪利亞人)看見他,就動了慈心。」我們的困難,主耶穌實在看見了,祂知道我們心裡一切的情形,並且也絕對不會撇下我們,祂親自包裹我們的傷處,帶我們到客店接受照料,這是何等慈心、何等憐恤!
耶穌的門徒彼得論到主,祂是「我們魂的牧人和監督。」接受主的醫治和照顧其實很簡單,我們只要轉向祂,向祂禱告:「主耶穌,我向祢敞開,求祢醫治我。」向祂大能的膀臂敞開,祂就醫治我們的傷處,使我們重新得力。許多基督徒能見證,雖然我們在各樣的重壓當中,我們卻能說「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
(作者為台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