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害怕面對死亡,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勝過死亡,這也是千古以來一個禁忌的話題,
在死亡面前,人類顯得那麼脆弱渺小。
因著死亡的未知,我們只能束手無策的被動等待,
但若是我們能預知自己即將死亡,我們所做的決定和選擇還會一樣嗎?
有一部由日本漫畫改編的電影描述了關於預知死亡的故事,情節刻畫非常細膩,題材也相當特別。
整個故事圍繞在一個年輕人的身上。
作為一名業務,他的工作是帶著政府發出的『死亡預告』,去一一告知民眾將要在24小時內死亡的訊息。

(圖片源自電影『死亡預告』官方海報)
而有這樣的預告是起因於日本的一個詭異政策,他們提倡『國家繁榮維持法』,
要求每個兒童在國小入學前,都要注射一針國繁預防接種。
其中有千分之一的機率,會植到奈米膠囊。
體內有膠囊者,在18至24歲,會在設定的時間破裂、斃命。
這條殘酷的法律,是為要透過植入對「死」的恐懼,來提高國民對「生命價值」的意識,
讓人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握人生成為有用的人,以有助於遏止犯罪率,降低自殺率,增加社會生產力。
收到通知的人擁有以下幾項權利:
1.可以任意進出各種商業場所無需付錢,24小時內吃喝玩樂皆由政府買單。
2.所有交通費用由政府吸收。
3.不得進行暴力活動,打、砸、搶、燒皆會提前引爆體內的膠囊。
4.家屬會得到相應得賠償金。
起初,他對這份工作並沒有太多想法,只是純粹作為一個媒介,將死亡的訊息預告給當事人,
但隨著許多被告知者的反應直接表現在他面前,他不再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而是開始涉入這些人的生活,
同時他也越來越無法理解這種政策的存在意義,甚至陷入了對自己的矛盾衝突中。

(圖片源自電影『死亡預告』)
故事隨著三個人接連收到死亡預告開始說起,每一個故事的結局都很殘酷,讓人從死亡反向思考生存的價值。
有人是為自己而活,只為了站在絢爛的舞台上五分鐘;
也有人是為了自己所重視的人而活,即使只有24小時,也要盡力地證明他曾經活過。
最近正在重看蘋果創辦人Steve Jobs在Stanford大學的演講,
剛好也談到他的人生哲學其中一項就是『把每天當成最後一天來活。』
就讓我想起了這部日本電影。
死亡的敏感議題沒有人想碰,也不會有人準備好迎接死亡,畢竟沒有人能預期。
但如果真的如這電影所演,我們可以預知我們死亡的時間,正好時間緊迫,那我們會怎麼選擇下一秒的行動?
還會跟你所愛的人吵架冷戰,繼續日復一日低頭滑手機,還是你會選擇倒帶重來不做讓自己後悔的事?
基督徒很特別,我們說,死亡只是睡了而已,
在人類世界中還沒有人能夠逃得過死亡的命運,
噢,其實有,一個叫以諾,一個叫以利亞,另一個是死了又活了,他是耶穌。
在創世記5:23-24說:『以諾共活了三百六十五歲。以諾與神同行,神將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
然後在列王記下2:11也說:『他們正走著說話,忽有火車火馬將二人隔開,以利亞就乘旋風升天去了。』
這兩個人是在聖經被記載還沒有經過死亡就升天的人。
而耶穌的故事我們就耳熟能詳了,他死了,卻又復活了。
死亡並不可怕,因為我們知道死亡之後會發生什麼事,也為著這樣的結果需要有所預備。
只是,換作讓你來想想,你會怎麼活你接下來的生活?你找到你生活的意義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