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的時候,因著母親先接觸了教會,我便跟著父親和哥哥一起受浸,成為基督徒。那時的我對神並沒有什麼深刻的認識,只是單純地想:「受浸也沒什麼壞處吧!」就這樣,簡單地信了主。沒想到,這樣單純的相信,竟成了我蒙福人生的起點。
在青少年階段,我經歷了有同伴的召會生活:我們一起遊玩、一起禱告、一起成長。當時也有年長的大哥哥陪伴我們,一步步帶領我們認識主,扎根在主裡。
後來,我進入了大學,開始了所謂「最自由」的大學生涯。自小我就熱愛籃球,進大學後也如願加入了系籃。與隊友們一同練球、比賽、熄燈後席地而坐談心的日子,讓我深深投入這份熱血與情感。因著勤奮練習,我很快地被選為系籃的副隊長。肩負這份責任,我更加拼命投入,只想把球隊帶好,不辜負大家對我的期望。
那一年,我們打進了前四強,成績亮眼,贏得了許多讚賞。然而,就在我沉醉於這些成就的時候,命運似乎對我輕聲提醒——我開始一再在關鍵比賽時扭傷左腳。有時輕傷,只需休息數週;有時卻重傷至走路一跛一跛,甚至得休養數月。同樣的腳、相似的時間點、接連不斷的傷痛,使我獲得「玻璃腳」的綽號。彷彿有什麼訊號在提醒我,只是我還未明白。
直到某次比賽,在關鍵的第四節,我又一次嚴重扭傷,需由他人抬出場外。坐在場邊,我只能看著隊友們繼續奮戰。一位學弟甚至對我說:「你是不是該去拜拜一下了?」那晚回到家,我回顧這段日子,終於恍然大悟——是神,一直在提醒我。
原來,在這段大學生活中,我拼命想抓住些什麼:榮耀、成就、認同。但我卻失去了更多:家庭的陪伴、課業的平衡、內心的平安。
就讀的學校在淡水,單程通勤就需兩個半小時。練球練到球場熄燈才回家,常搭上末班捷運,回到家已是凌晨,洗完澡倒頭就睡。隔天又早起上課,常常一整週下來,與家人說不到幾句話。繁重的課業與報告只能在深夜完成,成績也自然不盡理想。
那時的我,雖然仍參加聚會,卻早已無法享受其中的喜樂。我失去了以往那份屬天的平安與穩妥,心中不斷問自己:「我到底怎麼了?我在忙些什麼?」
聖經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入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翰福音 7:38)
那時的我,就如這節經文所說的乾渴之人。我裡面極度乾渴,卻一直找不到真正能解渴的源頭。主曾對撒馬利亞婦人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但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才驚覺,原來我所努力抓取的,全是轉眼即逝。唯有主的生命,是永遠長存的。
那一晚,我在床邊跪下,向主發出深深的呼求與禱告:「主啊,我真是一個乾渴、虛空、軟弱的人,沒有任何事物能真正充滿我!求你來拯救我!」這樣的禱告,使我再次轉向生命的源頭,讓主一步步調整我。
從那一刻起,我裡面湧現平安與喜樂。雖然偶爾還是會練球、帶學弟,但我的心已不再為這些榮耀所捆綁。我開始更多享受主所賜的活水——這樣單純的回轉,竟帶來滿溢的喜樂!
過去的我,只能從字句或他人的見證認識神;如今,我能親身經歷祂、經歷這生命的實際。就如詩篇所說:「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詩歌,祂也成了我的拯救。」(詩篇 118:14)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詩篇 23:1)
願你也能簡單地相信、單純地倚靠,來享受這生命的活泉——這將是你蒙福的開始。
(陳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