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哪千萬聲音雷鳴~ 2000年經典詩歌盛宴」計畫 │ 詩歌時代:第一時期(Before 1500)
「基督雖能千回降生」這首詩歌寫於第三世紀,原作者無法查證,推測為屬於內裡生命派的先鋒詩歌。
宣信(A.B.Simpson,1843-1919, 宣道會的創始人)非常鍾愛這首詩歌,後來神來一筆,為這首詩歌加上了副歌,並請女兒Margaret為這首詩譜曲,成了我們今天所唱的版本:
歷史背景:西元三世紀基督徒的內憂與外患
西元380年是君士坦丁將基督教定為羅馬國教的一年,在這之前,從一世紀起,基督徒經歷了十次大逼迫,一次比一次厲害、暴虐。這是個基督徒面臨內憂外患的時代,也是個極度痛苦的時代。這首詩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被寫出、被傳唱。
內憂:
從西元一世紀起,異端就紛紛出現。在約翰寫福音書的時候,就有「智慧派」了。他們說舊約的神和新約的神是不同的。他們很有「智慧」的說:
舊約的神太可怕了,脾氣暴躁、很嚴厲、會報復,舊約的神比不上新約的神。新約的神,是救贖的,很慈愛,所以基督徒讀新約就好了。祂是神聖聖潔的,怎麼會成為人呢?
然而這首詩歌說,「你若要得著神,切勿跟從智慧」,這個智慧不是指箴言中所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開端」(9:10)的智慧,而是人用頭腦想出的「智慧」。這些言論乍聽之下總是很有道理,但是總是引導人偏離神的愛,而「你若要得著神,愛是最短路徑」。
外患:
基督徒的生活、行為讓周遭的人害怕。他們不參加公眾活動、私自聚集、拒絕向羅馬皇帝敬拜,輕蔑偶像;加上羅馬戰爭的失利,得勢的反基督徒政客將責任歸咎於基督徒身上,聲稱因他們不拜羅馬諸神,引起神怒。
地區性的逼迫:
西元64年,延燒了六天六夜,著名的羅馬城大火讓全城幾乎焚為灰燼。街頭謠傳出放火者是當時在位的羅馬皇帝尼祿(Nero)本人,引起羅馬人對皇帝的憤慨。為了轉移百姓的注意力,尼祿捏造謊言,將大火嫁禍於基督徒。這是第一次基督徒大規模的受到殘酷的逼迫。然而,這還只是十次大逼迫的第一次,規模也僅止於羅馬城本身。
全國性的逼迫:
從尼祿開始,逼迫基督徒的浪潮慢慢展開,西元二世紀羅馬皇帝馬可奧理略(Marcus Aurelius)-《沉思錄》的作者-下令將基督徒的產業歸給密告他們的人。於是逼迫發展成全國性的行動,基督徒在各處被搜查出來,遭到嚴審及殺害。西元250年,羅馬帝國皇帝頒佈反基督徒法律,禁止國民信奉基督宗教、禁止基督徒聚會崇拜、不向帝國的神祇獻祭的便是違法,規模偏及全羅馬帝國。基督徒被拋進露天廣場,給飢餓的獅子與黑熊作食物,供民眾觀賞娛樂。歷史學者保守估計這一段時間,殉道的基督徒超過十萬。
這段殉道者的歷史,重現了希伯來書描繪信心見證人的故事:
有人受嚴刑至死,不肯接受釋放,為要得著更美的復活;又另有人受了戲弄和鞭打,甚至捆鎖和監禁的試煉;他們被石頭打死,被鋸鋸死,受到試探,被刀殺死;披著綿羊山羊的皮各處奔走,受窮乏,受患難,受苦害;在曠野、山嶺、山洞、地穴,飄流無定,是世界不配有的。(希伯來書11:35-38)
詩歌賞析:一首聞不出苦味 僅散發馨香之氣的詩歌
羅馬人無法體會基督徒對主的愛,他們以為,最恐怖的虐待就能嚇阻他們,但實際上是,苦刑一點也摸不到他們。帝國越殺戮,基督徒越繁增,他們越逼迫,基督徒越愛主。
這首十字架的詩歌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應運而生。然而,詩歌中卻感受不到這竟出自飽受逼迫者的口中,歌詞裡沒有求主救我們脫離逼迫、獅子的口、刀劍、火刑;也沒有傷痕累累的火燎味與苦味,只有深刻經歷基督、愛神之人的馨香之氣。
這首詩歌的詩辭寫得非常簡潔,但卻非常奧秘。
第一節著重原則,讓客觀的神內住在人裡面,成為人主觀的經歷
基督雖能千回降生於伯利恆,
若未活你心內,救恩仍是無成。
各各他的十架,還不會拯救你;
在你裡的十架,才有能醫治你。
基督在十字架上所作的,僅是祂客觀、法理救贖的一面,藉十字架的工作,祂完成了赦罪、洗罪、稱義、地位上的聖別,並使人與神和好,但這些都是客觀的事實。基督徒主觀的經歷,乃是藉著聖靈的工作,所完成的生機拯救。
神先把兒子賜給人,後把聖靈賜給人。先是基督,後是聖靈。聖靈所作的,是將基督那一邊所作成的,成功的實施應用在我們身上。其中包括了重生、聖別、更新、變化、牧養、建造、模成並榮化。一個基督徒經歷神完整的救恩,乃是以客觀為起點,以主觀為結局。
副歌著重在化真理為經歷,讓復活的生命成為我們的一切
哦!基督的十字架,我接你進我心,
使我脫自己管轄,完全憑主而生存。
宣信所寫的副歌是從主觀一面切入。
基督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這是聖經中客觀真理的中心。然而,十字架若只是在各各他(地名,原意為髑髏地,主耶穌釘十字架之處),若人不願意接受到心中,就「還不會拯救你」。
法理的救贖需經過生機的救恩,才能讓寶貴的真理成為我們的經歷。
第二節著重在神的心愛美意,就是要人在生命性情上能成為神
人哪!你愛何物,你就變成該物:
成神,你若愛神;成塵,你若愛塵;
你出,神就進入;你死,神就生甦;
無你,就有基督;無物,就得萬物。
倪柝聲弟兄最初的翻譯是:「人哪!你愛何物,就要像你所慕?如土,你若愛土」。
但當人嘗試模仿事物時,最後就會受該物控制,甚至變成了該物。所以李常受弟兄按原文(What e'er thou lovest, man, That too become thou must; ...Dust, if thou lovest dust.)更達意的譯為:「人哪!你愛何物,你就變成該物?成塵,你若愛塵」。這裡的「塵」不單指物質的塵土,更是指世界,指塵世說的。如同羅馬書12:2所說的:「不要模仿這世代,反要藉著心思的更新而變化,叫你們驗證何為神那美好、可喜悅、並純全的旨意。」
「成神」,亦是李常受按原文翻譯而成。成神的觀念,這在第二世紀就有了,只是後來少有人敢再如此說。直到第四世紀,主後三百二十五年,一位年輕的神學家名叫亞他那修 (Athanasius, 297~373),他在奈西亞大會說了這句教會歷史名言:「神成為人,為要叫人成為神」(God became a man, that man may become God )
第三節著重在認識神是愛,而愛是惟一讓榮耀之神進入人的路
你若要得著神,切勿跟從智慧;
『愛』是最短路徑,使你免去迂迴。
你若不為自己尋求甚麼利益,
神的榮耀自己,就要充滿了你。
新約聖經裡有一個最大的啟示,就是給我們看見「神就是愛」(約翰一書4:16)。它不是說神愛、神會愛,也不是說神要愛、神能愛,更不是說神有愛;它乃是簡潔有力的說:「神就是愛」。
沒有什麼能使我們與神的愛隔絕,因為我們是神愛的唯一對象;神也渴望我們用愛來回應祂寶貴的愛,因為唯有愛是追求、認識神的獨一道路。
猶太人是求神蹟,希利尼人是尋求智慧,我們卻是傳揚釘十字架的基督,對猶太人為絆腳石,對外邦人為愚拙;但對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或希利尼人,基督總是神的能力,神的智慧。因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哥林多前書1:22-25)
參考資料:
- 歷史的軌跡-二千年教會歷史,B.K.Kuiper
- 張志誠於台大學生中心的交通
- Z.Y.K活水網站-一首主觀聯於基督十字架的詩歌
你一定也喜歡的經典詩歌賞析:
Info:
「聽哪千萬聲音雷鳴~ 2000年經典詩歌盛宴」是為期1年半的詩歌探索計畫,將2000年來的詩歌歷史分成七大時期,以每兩週一篇的速度,細細挖掘歷史中最具代表性的39位詩人與其39首最具影響力,至今仍在教會中屹立不搖之詩歌背後的故事。
原文出處:1000首詩歌 1000個吉他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