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哪千萬聲音雷鳴~ 2000年經典詩歌盛宴」計畫 │ 詩歌時代:第二時期(1500~1670)
馬丁路德送給教會的3件大禮
「魔鬼沒有理由讓所有美妙的旋律都為了他」-德國聖詩之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
直到今天,全世界的基督徒仍在享受馬丁路德所給予的禮物:
- 「因信稱義」的真理;
- 公開的聖經;
- 普及的詩歌。
在路德以前,詩歌皆用拉丁文寫成,民眾來到教堂,無法高聲讚美,僅能靜靜坐在椅子上,聆聽專業唱詩班唱出他們難以理解的語言。
路德的詩歌中總呼籲神的兒女要選邊站,站在真理這邊、站在主這邊 |
路德相信所有的聖徒都該是祭司(彼得前書2:9),一同敬拜、讚美神。他把許多難懂的拉丁文詩歌翻譯成德文,改變了幾世紀以來只允許唱詩班歌唱的慣例,恢復了在教會中全體唱詩的實行;他說:「我為神的兒女創作德國讚美詩,使神的話語能藉着詩歌活在人們心中。」
年輕的路德受過良好的音樂訓練,這使他知道音樂在基督徒的信仰上扮演多麼重要的角色,他說:
「除了神的話語外,用音樂所發出的讚美,最能改變並掌握神兒女的性情和生命。魔鬼何等憎惡從神來的音樂,我自己的心靈卻常常被音樂所更新,並且把我從一切的痛苦和繁瑣的事務中拯救出來。而天上的父親盼望音樂和教會共存到永遠。這無限寶貴的恩賜,僅為人類所擁有,提醒人們被造的目的,乃在讚美神和彰顯神。」
路德一生雖然只創作了38首詩歌(詞與曲),但他創作的方向廣博多元,每一首都是他生命經歷的寫照,他也將16世紀宗教改革大時代的精神,烙印在文句詞藻中。
路德寫詩的目的不是讓人欣賞,覺得優美動聽;他的詩裡充滿了他迫切的靈和他堅定捍衛真理的態度。詩歌中他的口吻咄咄逼人、氣勢磅礡,常在詩歌中向神的兒女呼籲、要他們表態,要神的兒女選邊站,站在真理這邊,站在主這邊。
代表路德一生經歷的詩歌:「我神是我大能堡壘」(詩歌638)
這首最能刻劃路德個性和精神的詩歌,取材自詩篇46篇:
神是我們的避難所和力量,是我們患難中隨時可得的幫助。
所以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其中的水雖匉訇翻騰,山雖因海漲而戰抖,我們也不害怕。(1-3)
1529年,在討論宗教自由的拜爾會議(Diet of Spires)中,大會宣判尚未改教的德國地區屬於羅馬天主教。路德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便寫出這首激昂的詩歌,攜帶前往大會,和宗教改革者一起抗議(Protest)大會限制人民信仰自由,於是人們稱這群人為更正教徒(抗議宗-Protestants),也成為英文裡新教徒一詞的由來。
100年後,歐洲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爆發,德軍常在行進和進攻時唱這首詩歌,士氣也因此憤慨激昂,不知不覺,就成了信仰更正教之德國的國歌。
在詩歌638裡的1~3節,清晰的看出路德用生命捍衛的三件事:
路德赫赫有名的95條論綱,邀請各界公開爭辯信仰 |
一、為他所捍衛的「真理」-因信稱義
「我簡單地說,真正的基督信仰竟然在那些原應保存它的人當中消失了─就是教皇與學者」-路德
1節
我神是我大能堡壘,堅固保障永不頹;
致命兇惡雖在包圍,祂作幫助我何畏。
我們老舊仇敵仍在尋隙攻擊,
詭計、能力都大,又加狠心、毒辣,地上無人能抵他。
- 墮落的聖城中單純可貴的信心
1510年,還是修道士的青年路德,懷著一顆虔敬的心來到了他心中的聖城-羅馬。
他付錢參觀了一項又一項的「聖物」:摩西焚燒荊棘中的一片荊棘、耶穌騎過驢子的幾撮毛、十字架遺留的一片木頭,最後,在他爬上傳說中彼拉多宮殿的28階樓梯時,主的話「義人必本於信得生並活著」(羅馬書1:17)如雷轟閃電擊中了他,他心中滿腔的敬畏與肅穆霎時化作烏有,轉變成想抱頭藏匿的羞愧。他醒悟到整個羅馬天主教是多麼的迷信、荒謬。
路德終於清楚,人得稱義,不是藉由苦行、痛悔、敬拜聖物、服從主教,而是純粹單一的藉著信。
- 基督信仰歷史上最偉大的時刻-95條論綱
1517年10月31日,因為急需一筆錢重修羅馬聖彼得教堂,教皇派特哲爾(Johann Tetzel)到身為威登堡大學教授路德所在的城市-威登堡(Wittenberg)兜售贖罪劵;特哲爾大膽宣稱:「沒有什麼罪大惡極之事是贖罪劵不能赦免的,只要你願意付錢買。」又說「當一枚錢幣被投入金庫裡叮咚作響時,就有一個在煉獄裡的亡魂興奮地跳起來。」(註1)為了達到目的,特哲爾狂妄的使用他的辯才,甚至說:『我們的主神不再掌權了,祂將一切權力都交給了教皇』
天主教幾百年蒙蔽聖經、貪腐狂妄的行徑,使人心早就對宗教感到絕望;贖罪劵這個漫天大謊又毒害了人民的信仰,終於使沉默已久的路德無法繼續閉口忍耐。
這是基督信仰歷史上最偉大的時刻之一,忍無可忍的路德將著名的「95條論綱」(95 Theses)釘在威登堡教堂(Wittenberg)大門上,呼籲各界針對贖罪劵議題、教皇赦罪權柄、教會貪婪歛財等3大議題上進行公開辯論。這個時刻也成為史學家公認為宗教改革的真正啟始點。
倪柝聲弟兄所推崇的教會歷史作家柏饒本(E.H. Broadbent)的名著「走天路的教會」這樣描述路德:
他堅持聖經的真理:得救是本乎於神的恩,也因著在基督耶穌裡的信,不是靠自己的行為。路德講道鏗鏘有力,大發熱心,不但叫那些已經認識救恩的人重新燃起內心的希望,也叫其他還沒有認識真理的人受到有力的啟發。
「在這世上只有一本書-聖經,和一個人-耶穌基督」-路德
2節
我們若靠自己力量,奮鬥爭戰必失敗;
神選之人豈非在旁?為何不將祂倚賴?
這位適當之人,乃是基督本身;
祂是萬軍之主,萬世萬代無殊,勝利永遠惟祂屬。
- 脫離單身 回到神起初的命定
路德的相貌十分符合他的個性(也許二者互為因果)。粗礦的臉部輪廓配著有稜有角的眼窩,路德的眼神常炯炯有神,讓人害怕與他對望直視。支持他的人說他的眼神像鷹眼,反對者則說是雞眼;不論何者較接近實情,這都是造成他前半生自卑、孤單的原因。
隨著一波又一波昂然洶湧的改教運動興起,路德發現,他得在生活、行為上見證聖經的言語,他說:「我不願在我身上留下一點羅馬教的遺毒。」他清楚獨身是天主教的制度,而婚姻是神的命定。於是他脫下僧袍,立志結婚。
1525年,路德與凱薩琳(Katherina von Bora, 1499-1552)結婚,是他年輕時曾從女修道院拯救出的修女。
修道士與修女的婚姻,震驚了教廷,羅馬天主教甚至預言,他們的結合會誕生敵基督。
越有權位的人越愛憑空預言,還好,預言的準確度並不會和他們的權位成正比。
可笑的預言沒有成真,他們平安產下6個健康的寶寶。每天晚餐結束後,路德全家都會聚在一起,唱詩歌、彈奏樂器,一家一同讚美神。
凱薩琳是神為路德預備最好的「幫助者」,柔軟他粗暴、凶悍、急躁的個性,安慰他孤單、寂寥、憂慮的心靈,也影響他的詩歌與書本創作,讓他的文字更優雅、柔細(註2)。
和樂融融的路德一家 |
- 不死的神 不敗落的救主
有段時間,受到四面八方的反對和攻擊,路德幾乎要倒下,無力為主站住。
一天清晨,凱薩琳穿上喪服:著上黑衣,蒙著黑紗、戴著黑帽,緩緩從樓上走下,路德心慌受驚,直問:「有誰死了嗎?」
凱薩琳正色不改,回答說:「神死了!」
路德氣得跳腳:「妳竟敢胡說,神怎麼會死?祂是今是、昔是、以後永是的全能者!(啟示錄 1:8)」
凱薩琳鎮定地說:「既然神沒死,你為什麼擺出一副灰心絕望的樣子?」
凱薩琳就是這樣在生活中竭憚心慮,幫助路德在一路上重拾信心,認識基督是永不敗落、永不衰殘、勝了又要勝的復活救主。
「不帶詮釋的聖經,如同太陽,使眾聖徒直接得到亮光。」-路德
「我把基督傳授給你們,是很純全、簡單,又沒修改的」-路德臨終前的話
3節
世界雖然充滿鬼魔,常施驚嚇謀毀壞,
但是我神定規藉我使祂真理得奏凱。
名利都可遠離,生死我也不計;
即使殺我身體,真理仍然屹立,神的國度永無已。
- 聖經是我們獨一無二的標準
在那個眾人無法接近聖經的時代,人們被教導私自讀聖經是褻瀆神的罪惡;幾百年來,只有天主教裡的神父才有資格在教堂裡講論聖經。
年輕時的修道士路德在大學圖書館中,無意間發現了一本拉丁文聖經。在此之前,他從未親自閱讀過聖經本文。
喜獲聖經的路德,天天愛不釋手的潛心閱讀。從聖經中,他清楚因信稱義的真理,他讀出恩典與律法相對的亮光,他也慢慢看出宗教體制為了鞏固權力,阻撓人閱讀聖經的邪惡。
1519年路德無畏威嚇,勇敢喊出:聖經是信仰唯一的權威(Sola Scriptura),教皇、教父及議會只是信仰的參考,絕不是信仰的終極依據。
1520年6月15日,手足無措的教皇下詔令,宣佈路德為異端,寬限他在60天內悔改,否則被教會開除,受靈魂永遠沈淪的咒詛。教皇若知道路德如何描述自己的話,也許就不會下此狠招了吧:路德形容自己「粗野、狂暴、激烈、好戰」,脾氣火爆、從不讓步。
勇猛的路德拿著詔令,走到最喧囂的街市中當眾焚毀,隔年教廷開除路德教藉,二者正式決裂。
- 「這是我的立場 求神幫助我!」
1521年,路德出席教皇召開的沃木斯會議(Diet of Worms),歷史上從未出現如此盛大的會議,查理皇帝-半個世界的統治者、教皇、各大主教官員身穿華服,團聚一堂,要審判貧窮的礦工之子路德。對一個在平靜的修道院受教育和訓練的路德而言,他雖然不知所措,卻仍然堂而皇之,彷彿侍立在神的面前般問心無愧,他在5000人面前重申聖經的權威,說:
「除非是用聖經中的真理或無可辯駁的理由使我折服-我不接納教皇和議會的權威,因為他們常常錯誤百出、自相矛盾-我的良心是神話語的俘虜。我不能,也不會改變任何信念。這是我的立場,求神幫助我。」
反對路德者用當時流行的木版畫(Woodcuts)醜化路德的職事,描繪他和魔鬼共謀 |
會議結束後,皇帝立即判路德為異端,為了保護他的安全,朋友偽造假綁架,將他藏匿在瓦特堡(Wartburg)。這一年是宗教改革運動貌似平靜的一年,但卻是在暗處最波濤洶湧、進行內在革命的一年。路德在瓦特堡裡改名換姓,埋首將希臘文聖經翻譯成第一本德文聖經,使所有德國人可以用熟悉的語言親近神的話。
德文聖經的出版影響了後世德文的發展規範,並且成為世界各國譯經的典型。
親自閱讀聖經,親自領受神話語中的亮光、聽見神自己的呼聲,是16世紀宗教改革最核心的精神之一,路德說,「巴不得這本書被譯成各樣的語言,放在各人手裡,擺在各人眼前,進入各人心裡!」
註解
- 這句英文也太有趣,放在註解裡讓大家參考:“As soon as the coin in the coffer rings, so the soul from purgatory springs”
- 下方的文字是路德婚後,表達出對婚姻細膩、甜美的觀察,中文可譯為:「妻子該讓丈夫歡喜回家,丈夫該讓妻子不捨見他外出。」
參考資料
- 走天路的教會(The Pilgrim Church) E.H. Broadbent
- 二千年教會歷史巡禮
- 召會歷史簡介 鄭啟訓
- Economist: How Luther Went Viral
你一定也喜歡的經典詩歌賞析:
Info:
「聽哪千萬聲音雷鳴~ 2000年經典詩歌盛宴」是為期1年半的詩歌探索計畫,將2000年來的詩歌歷史分成七大時期,以每兩週一篇的速度,細細挖掘歷史中最具代表性的39位詩人與其39首最具影響力,至今仍在教會中屹立不搖之詩歌背後的故事。
你可以到這裡看我們所完成的部份:聽哪千萬聲音雷鳴~ 2000年經典詩歌盛宴
原文出處:1000首詩歌 1000個吉他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