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剛上國中時,成績平平;但她很用功,到了下學期期末,終於拚出了人生第一次的第一名。班導覺得她是「可造之材」,升上二年級後便指派她擔任班長,還兼任自然小老師,希望藉著重任來磨練她。
不久前,她又被選去參加校內英文作文比賽,還幫參加英文演講的同學寫稿。學校生活突然變得異常忙碌,回家常常邊吃飯邊抱怨:「今天又被罵了!」我聽著,只點點頭。因為我知道,老師是看重她,才願意挑戰她。我想,給她一點時間看看,說不定她辦得到。
直到有一天,她說:「我今天忙到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常常要憋尿。」我聽了有些不安。或許她真的無法同時勝任那麼多事。我試著提議:「如果妳覺得已經盡全力了,還要累成這樣,那是不是可以跟老師反應一下,請老師別讓妳一下子扛那麼多責任?」
她低頭沉思,神情有些為難。我又說:「還是妳想再給自己一次機會?想想看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把事情做好,比如找同學幫幫忙?」
她想了想,抬起頭說:「再試一陣子好了。媽媽,妳明天可以幫我買很多很多便利貼嗎?」就這樣,她成了大家口中的「便利貼女孩」。她的書桌、課本、抽屜貼滿了一張張待辦提醒。忙了半學期後,第一次段考成績出來了,她低著頭告訴我:「這次考很爛。」
我在成績單上簽名時問她:「妳知道為什麼這次考不好嗎?」她愣了一下,大概以為媽媽會像以前一樣安慰她:「沒關係,下次再加油就好。」於是她露出一個有點尷尬的笑容。
我繼續問:「妳想說說看嗎?」她搖搖頭,又尷尬又緊張。
我柔聲說:「說出來我們一起想辦法,好不好?我只是擔心妳自己一個人胡思亂想。」
她低聲說:「等下次考完再跟妳講啦。」我沒再逼她。轉而和她聊起其他話題。聊著聊著,我問:「妳之前買的那些便利貼用完了嗎?」
她說:「沒有耶,還剩一大堆。我後來就沒怎麼用了。」
我問:「為什麼?妳不是說事情很多,常常會忘東忘西嗎?」
她笑著說:「也不知道為什麼,後來事情都記得住了。而且,媽,有一次事情超多,我還規劃了一條動線,結果一節下課就全部辦完了耶!」
我看著她越講越興奮,臉上也露出一種久違的自信。我對她說:「媽媽就是想告訴妳這個。」她睜大眼睛,有些不明所以地看著我。
我說:「妳不敢說成績為什麼掉下來,應該是怕我失望吧?妳心裡一定以為是自己不夠用功,所以才不好意思說。」她點點頭,沒有否認。
我繼續說:「妳說得沒錯,這次成績沒以前好,的確是因為不夠用功。但妳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次不夠用功?不是因為妳偷懶,而是妳在學習『做事』。當妳還在摸索怎麼處理一堆新任務時,自然無法全心全意衝刺課業。這樣的成績下滑,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妳學會了另一種更重要的能力。」我看著她的眼神,慢慢亮了起來。
「這學期,妳學會了如何做事、安排、承擔責任。這跟功課一樣重要。其實妳一直都在進步,只是方向不一樣而已,不要以為自己退步了。我們就這樣一點一滴地成長,等到三年級或高中,妳就能知道怎麼同時顧好事情,也顧好成績;怎麼分配時間和心力,什麼該堅持、什麼該放手。」
她聽了,偷偷露出一抹「終於鬆了一口氣」又「稍微找回自信」的微笑。後來我把這段對話分享給另一位媽媽聽,她驚嘆說:「哇,妳真的好會安慰妳女兒喔!」
但我搖搖頭笑說:「不,這不是安慰,是主耶穌教我的。」
「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平安的神就必與你們同在。」(腓立比書4:9)
「只是你們要作行道者,不要單作聽道者,自己欺哄自己。」(雅各書1:22)
學生不只是要上課、考試、把成績顧好而已。尤其在現在多元的教改環境下,許多家長都知道,學校課業以外的「其他學習」也很重要。但他們常把那個「其他」想成是才藝——學音樂、畫畫、下棋。其實,孩子也需要學「做事」:如何安排時間、如何面對壓力、如何與人合作、如何承擔責任。這些,才是他們未來真正立得住的根基。
基督徒也一樣。我們不只是要準時聚會,聽聽信息;也不只是努力研讀聖經、認真查考原文。聽道若不行道,生命就無法成長。行道,也不只是捐錢做公益或當個好人就夠了。我們需要像馬利亞那樣安靜地坐在主的腳前聽祂說話,也要像馬大那樣甘心做事、殷勤服事。這樣,我們才能像拉撒路那樣,活出復活的見證,長成基督豐滿的身量,成為主手中真正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