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家中獨生女,自小缺乏玩伴,閱讀便成了我最熟悉的陪伴。在文字的世界裡,我既能獲取知識,也無需煩惱如何與人應對交談。這樣的生活方式,我認為既適合自己,也比起迷戀網路遊戲、追求潮流外貌的人生更有意義與價值。
然而,當我愈加沉浸於書本之中,也似乎離人群越來越遠。長輩們讚我穩重乖巧,卻也不免感嘆我太過沉靜,缺乏朝氣與笑容。同學甚至戲稱我「皮笑肉不笑」。我常常困惑:我的生活到底有何不好?為何在人眼中,似乎總是少了點什麼?
這樣的疑問盤旋心中,直到高一那年,迎來一線曙光。
一位國中同學邀我參加青少年福音聚會。因為那天剛好沒有特別安排,我便答應前往。初到會場,面對滿室陌生人,我的心底升起不安,但這樣的緊張卻在他們真摯的笑容中漸漸消散。那裡的每一位基督徒,臉上都洋溢着喜樂與滿足,彷彿一朵朵花兒在臉龐綻放。我心中不禁好奇:是什麼,使他們有這樣的神情?
當天坐在我旁邊的姊妹,竟也是我同校的學生。我們簡單交談幾句後,她邀我參加學校的讀經小組。我因著對她口中「主耶穌」以及那份笑容來源的好奇,留下了聯絡方式,並依約在小組當天前往她的教室。
在讀經小組裡,雖然人數不多,但臉上的笑容卻與福音聚會無異。我們一同唱詩、讀經,雖尚不能完全明白其中含義,心中卻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靜與舒暢,彷彿沉重的課業壓力都在那一刻被溫柔卸下。我驚訝於自己竟能有這樣的感受,那是一種從未經歷過的安息與喜樂。此後的一年,我幾乎每週參與小組,姊妹們的關懷與陪伴讓我感受到真正的溫暖,而那位國中同學也總是第一時間通知我每場福音聚會的時間。
在這樣不間斷的看顧與餵養中,我認識了主耶穌,也明白祂正是基督徒笑容的源頭。祂似乎不斷吸引我,將我帶進弟兄姊妹的團體裡,我也開始感受到:自己內裡有些東西開始改變了。與弟兄姊妹的相處,使我漸漸明白,原來過去那追求知識的生活,其實只是逃避孤寂的一種方式;看似充實,實則虛空。每當這樣的思緒浮現,我腦海中便會浮起那一張張發自內心的笑容——我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一直渴望的,正是這份簡單卻真摯的喜樂。
後來一次福音聚會中,有姊妹問我是否願意受浸。我雖渴望更多認識主耶穌,卻尚未思考過這件事,便回應:「可不可以再等半年看看?」然而,僅僅兩個月後,在一次全召會的收割福音聚會中,徐熊建弟兄的信息《這麼大的救恩》深深摸着我的心。聚會結束後,我坐在座位上默默思索,正當我沉浸在信息的餘韻中,一位姊妹悄悄走到我身邊,輕輕點了我一下,那微笑彷彿在對我說:「妳該受浸了!」
隨後又有四位姊妹坐在我旁邊,聽完我的故事後,也鼓勵我可以受浸。她們本欲拉我起身前往,但我因考慮到家中情況,希望母親日後也能一同受浸,便遲遲未動。這時,其中一位姊妹說了一個比喻:若妳與母親同時落水,眼前有個救生圈,自當先救自己上岸,再設法拯救母親;若等另一個救生圈出現,可能最終兩人皆沉。這番話如同箭一般穿透我心,再加上姊妹們的鼓勵與我內裡的感動,我終於在高二上學期末,決定受浸得救。
當我坐在浸池中,望著滿室為我禱告的弟兄姊妹,緊張漸漸化為安心。從水裡起來的那一刻,我彷彿感到一股暖流從心底湧出,弟兄姊妹的祝福與喜悅包圍著我,我也終於露出那份久違卻真切的笑容——曾經渴慕的笑容,我知道,我得着了,也永不失落。
主耶穌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面成為泉源,直湧入永遠的生命。」(約四14)如今,我的生命不再只是為追求知識而活,因為我找到了真正的方向與價值。主耶穌成了我人生的中心,在祂裡面,我得着平安、喜樂、意義與盼望。我也願持續在召會生活中與弟兄姊妹一同唱詩、讀經、禱告,享受神家的豐盛。因著祂,我不再孤單——祂這永遠的生命,已填滿我曾虛空的心靈!
你一定也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