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後可以使用更多功能喔~
帳號: 密碼: 登入 註冊
2012‧02‧26
[起初神創造#2] 進化論的由來、論點與難題

進化論的由來與論點

一、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

一八零九年,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出生於英格蘭的蘇茲伯利(Shrewsbury)。他父親是一位成功的醫生。他五歲喪母,十六歲進入愛丁堡大學學醫,他父親希望達爾文能繼承祖業行醫。然而,兩年的學習和兩次見習無麻醉的手術後,達爾文開始頭痛、心悸、反胃、嘔吐和腹瀉。於是他轉入劍橋的基督學院念神學預科,二十二歲時通過了文學士的考試,他選擇了到鄉間的英國聖公會教堂,預備在那裡成為一名牧師。

達爾文生長在一個不信神的家庭。他的祖父(Erasmus Darwin,1731-1802)是一位著名醫生,是第一位使用「進化」(Evolution)一詞的人。達爾文的父親(Robert Darwin)的不信比他祖父更甚。

在愛丁堡的兩年中,達爾文結識了幾位地質學家、動物學家和植物學家,一起討論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所倡導的漸進式的進化學說。後來他從事探險、生物考察,到了一八五九年,達爾文出版了他最著名的著作《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這是整個人類歷史上一個里程碑,甚至達爾文也不曾想像得到這一本書對人類所產生的影響有何等的深遠,它不僅影響了生物學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它影響了人類社會的各個層面,科學、社會、宗教、文化、教育、法律。達爾文卒於一八八二年,葬於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他的墓被安放於大科學家牛頓的墓旁。

在《物種起源》這本書裡,達爾文主要記述了他在Galapagos群島的觀察研究。該群島位於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上,屬於南美洲的厄瓜多爾。一八三五年,達爾文隨獵犬號(HMS Beagle)船,第一次來到這裡。獵犬號船的本來目的是發現和測驗海岸地圖,並尋找有商業價值的礦物。但幾年的考察使熱愛自然的達爾文有幸看到未遭破壞的自然界:原始熱帶雨林,各種地層,火山,各種風俗的民族,各種各樣的昆蟲、鳥類和哺乳動物,每種生物與它們所處的環境完美地契合。特別是達爾文觀察到一些鳥類(Darwin's finches)的生物性狀隨環境改變而改變,比如鳥嘴的形狀受食物的影響。

達爾文觀察到的生物學現象主要有兩類,即Galapagos群島鳥類受環境影響產生的變異,以及人工育種的現象。根據這些現象,達爾文提出生物進化的學說,叫做漸進(Gradualism),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自然進化論(Naturalistic evolutionism),或者簡單稱為進化論。在這裡,所謂「漸進」是指進化是一個緩慢持續的過程。所謂「自然」是指自然而然,不藉助外來的能力或智慧,也就是不需要神,或者外來智慧的設計,乃是藉著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 。

alt

二、進化論的演變

雖然達爾文並不是第一個提出「進化」這個概念的人,但是在他以前的進化論,只不過被人視為類似催眠術、顱相術的偽科學(Pseudoscience)。達爾文的貢獻在於,他為進化的信念提供了理論基礎,而且指出進化的動力在於生存競爭產生的自然選擇。真正廣泛推廣自然進化論的人,乃是當年號稱達爾文鬥犬的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在英國哲學家斯賓塞(Herbert Spencer)的幫助下,赫胥黎以自然進化論為基石,推動當時的英國社會改革。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自然選擇和孟德爾(Gregor Mendel)的遺傳學結合在一起,再加上Hugo DeVries的突變概念,使得達爾文的自然進化論趨於完善,稱為新達爾文主義(Neo-Darwinism)。Ronald Fisher、J.B.S. Haldane、Sewall Wright等人引入數學定量概念和概率問題,產生了合成說(Synthetic view)和漂移平衡說(Shifting Balance view)。為了解釋族群內的某些合作和無私行為,William Hamilton提出族群選擇說(Kin selection view)。物種形成說(Speciation view)則用來解釋族群隔絕如何 生新的物種;中立說(Neutralist View)說明突變是中立的,其結果取決於機遇;間斷平衡說(Punctuated equilibrium view)解釋化石的突發變化和突變速度;種系發生學說(Phylogenetic view)解釋動植物各種系的發生歷史。總之,這些新的學說相繼發展出來,修飾並補充了自然進化論。許多人致力於研究自然進化的過程,發展出一個專門的學科-進化生物學(Evolutionary biology)。

 

持進化論的幾個證據

與此同時,不斷有一些新的實驗證據來支持自然進化論。比如:

A)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和昆蟲對殺蟲藥的抗藥性。

B)鳥的體格和在暴風中的生存能力:一八九八年美國馬塞諸塞州發生一場大暴風,有人收集受傷的鳥,發現受傷的鳥多半體格較為弱小,而體格比較強壯的鳥較少受傷。

C)食物結構的改變和鳥類的生存能力及嘴部形狀的變化:一九七七年Galapagos群島發生乾旱,原來鳥類喜食的一種小種子減少,這些鳥類不得不改吃一種大種子,其結果是,許多鳥類死亡,而生存下來的鳥類嘴部較大。

D)非洲鐮狀細胞性貧血的等位基因和抗瘧疾的特性:非洲流行鐮狀細胞性貧血和瘧疾,鐮狀細胞性貧血的等位基因和抗瘧疾的等位基因相關。因為鐮狀細胞性貧血是一種隱性遺傳疾病,所以攜帶兩個鐮狀細胞性貧血等位基因的人,可以抵抗瘧疾的感染,但是患鐮狀細胞性貧血;沒有鐮狀細胞性貧血等位基因的人,容易患瘧疾,但是不患鐮狀細胞性貧血;攜帶一個鐮狀細胞性貧血等位基因的人,可以抵抗瘧疾的感染,又不患鐮狀細胞性貧血,所以這些人具有生存上的優勢。非洲人對抗瘧疾的基因就藉鐮狀細胞性貧血得以保留下來。

E)小鼠群體會自然產生雄性不育基因,在短期內泛濫,造成全體死亡。

F)飛蛾工業黑化現象:飛蛾的工業黑化現象是指工業污染如何影響一種飛蛾的顏色。

G)近年來,由於基因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步,分子進化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生物學分支。

 

四、進化論者的結論

簡單來說,今天的進化論認為,大約一百到二百億年前,宇宙形成。宇宙中存在 自生自長的律,使一切可以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不斷地進化、發展;這種進化、發展至今仍持續不斷。

大約四十五億年前,地球形成。在假想的原始宇宙環境裡,地球上佈滿火山、雷電、宇宙射線等等。一些基本的分子、原子,漸漸變化,從簡單到複雜,由無機物變成有機物,由有機物演化出蛋白質、核酸、脂類物質等等,最終產生生命 。

後來,單細胞生物逐漸進化到多細胞生物,生物又從低級到高級,依此從魚類、到兩棲類、到爬蟲類、到哺乳類、到猿猴類,最後進化到人類。在這一過程中,生物體不斷發生變異(或者突變),那些在生存競爭中具有優勢的突變體,就被自然界選擇出來,經過漫長的歲月,反覆的突變、選擇,終於產生了人。


 

進化論在科學上的種種難題

一、進化論若干論據分析

胚胎重演論

大多數高中生物學課本中都有一張胚胎發育圖,顯示魚、蠑螈、烏龜、雞、豬、牛、兔、人等動物在胚胎發育不同階段的側面圖,其原版收藏在倫敦大學的Bodleian圖書館,它的作者是十九世紀德國Jena大學的生物學教授海克爾(Ernst Haeckel)。從這張圖得出的結論是,雖然這些動物成年後形態各不相同,但是由於它們是由共同的祖先進化而來,所以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均有一個形態相似的階段,這就是「胚胎重演論」(Ontogeny recaptulates phylogeny)。可以用「日晷模型」(Hourglass model)來闡述胚胎重演論,其橫軸顯示進化過程中形態上的差異,縱軸顯示胚胎發育時期,就像日晷一樣,胚胎早期都是受精卵,胚胎發育成熟後,就成了各種形態各異的動物,也就是說,不管這些動物發育成熟後形態上的差異有多大,但在胚胎發育的某個階段,其形態仍舊會重演一個類似魚的形態。這個理論和模型的價值在於,它提示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殘留物種進化的痕跡。這個理論強有力地支持了進化論,並且作為進化論的一個主要證據,出現在大多數國家高中的生物學教科書裡。

直到一九九七年,英國人理察遜(Michael K. Richardson)發現他的研究結果和海克爾的不一樣。理察遜供職於倫敦的聖喬治醫學院(St.George's Hospital Medical School)的解剖和發育生物學系,為了驗證胚胎重演論,理察遜和多家實驗室合作,這些實驗室分別來自法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除了海克爾當年所提到的動物種系外,他們收集更多種系的動物,觀察它們在各個胚胎發育期的形態。他們發現,在脊椎動物的胚胎發育過程中,並沒有一個外形高度近似的時期(There is no highly conserved embryonic stage in the vertebrates)。這篇論文發表在1997年的《解剖學和胚胎學》雜誌(Anatomy & Embryology),其最終的結論如下:

「近年來,一直認為所有脊椎動物在某個時期大小相同。與此論點相反,我們發現,在尾芽期,脊椎動物胚胎的最長徑有十倍以上的差異。我們的研究嚴重削弱了海克爾圖形的可信性,海克爾圖形與其說是顯示脊椎動物胚胎發育過程中一個相似時期,不如說是按固定程序設計的胚胎。」(Contrary to recent claims that all vertebrate embryos pass through a stage when they are the same size,we find a greater than 10-fold variation in greatest length at the tailbud stage. Our survey seriously undermines the credibility of Haeckel's drawings, which depicts not a conserved stage for vertebrates, but a stylised amniote embryo.)那麽,為什麽海克爾和理察遜的研究結論差異如此之大呢?原來,海克爾有意選擇形態上比較相近的動物胚胎,比如他用水生的蠑螈代表兩棲類,而不用青蛙,因為蠑螈本身更像魚。又如早期雞的胚胎其眼球是沒有色素的,但海克爾把它塗黑,使得雞的胚胎和其它動物胚胎更相似。海克爾特別對人的胚胎圖作了藝術加工,去掉了人胚胎的內臟部分和腿,就成了一個有尾巴,類似魚的胚胎。

這又怎麽樣呢?今天的人恐怕很難想像這個謬誤所產生的後果,當年它對進化論有多大的支持。R.B.Goldschmidt在《動物學的黃金時代》(The Golden Age of Zoology)一書中說,「現代人很難想像,他(海克爾)在他那個時代所發揮的作用是遠超出他在科學上實際的成果......海克爾信手一揮,使自然增色,畫筆所及遠超其所見......(觀其圖形),人們的印象是,他(海克爾)先就 自然界的觀察畫了個草圖,然後又根據他心中所看見的畫了一張理想的(胚胎)圖。」(The present generation cannot imagine the role he played in his time,far beyond his actual scientific performance.Haeckel's easy hand at drawing made him improve on nature and put more into the illustrations than he saw ...one had the impression that he first made a sketch from nature and then drew an ideal picture as he saw it in his mind.)

 

用進廢退

長頸鹿是惹人喜愛的動物。但是,一個生物學家卻會思考,為什麽長頸鹿的頸部那麽長,而且它與身體不成比例。根據化石證據,相對現代的長頸鹿首先出現在一百萬年前的非洲草原,據信它的祖先是生活在二、三千萬年前的一種矮鹿,由於環境的改變,它們賴以生存的地上的草和矮小的灌木叢減少,這些矮鹿不得不伸長頸部,吃高處的樹葉,它們的頸部得到鍛煉,頸部比較長的鹿在生存競爭中占據優勢,而且這個後天獲得的生物性狀遺傳給了子代動物,經過千萬年漫長而緩慢的變化,矮鹿就進化成了今天的長頸鹿。

這個理論叫做「用進廢退」(The Principle of Use and Disuse)。是由法國人拉馬克(Jean Baptiste Pierre Antoine de Monet de Lamarck,1744-1829)提出來的。雖然有許多證據並不支持這個理論,但是那個年代,人們對於新思想新觀點的渴求淹沒了對科學的嚴謹態度。最明顯的反面證據是,在旱季食物最缺乏的時候,長頸鹿通常吃低矮的灌木,而不是吃高處的樹葉。第二個問題是,長頸鹿的頸部伸長了,但是身體其它部位並沒有相應成比例的伸長,比如腿。第三個問題是,長頸可能在獲取食物時有優勢,但是在別的方面,卻可能在生存競爭中形成劣勢,比如長頸鹿需要增加血壓,以保證頭部的血液供應,這對於心臟的功能要求增加;長頸可能造成運動不便,使得長頸鹿容易成為兇猛的肉食動物的獵物;長頸可能造成飲水不便,影響長頸鹿在幹旱季節的生存。所以,現在的進化生物學已經不再講這個理論了。盡管如此,當年這個理論啟發並幫助了達爾文。

 

飛蛾的工業黑化

「飛蛾的工業黑化現象」(Industrial melanism of the pepper moth,Biston betularia)是進化生物學中的教科書式的例證,在今天美國的高中教科書裡面都會引用,以此證明進化論。這種現象首先在英國被觀察到。在威爾士農村的樹林裡,樹上長滿淺色的苔蘚。在工業革命以前,只有一種淺色飛蛾(f.typica),簡單稱作白色飛蛾,其顏色接近樹皮的顏色,不易被鳥類發現。工業革命以後,環境被污染,特別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硫,使樹上的淺色苔蘚減少,樹皮呈暗黑色,白色飛蛾容易被鳥類發現而捕食,因此出現了一種深色飛蛾(f.carbonaria),簡單稱作黑色飛蛾。有一種鳥叫藍色鰹鳥(Blue jay),喜食這種蛾子,因此形成一種自然選擇的力量。

簡單地說,飛蛾工業黑化現象是描述英國一種飛蛾由於工業污染的原因,怎樣從白色的變成黑色的,工業污染經過治理後,黑色飛蛾又如何變成白色飛蛾,據此說明,生物性狀如何在環境的影響下發生變異,提示自然選擇如何促成生物進化。

飛蛾的工業黑化現象:(a)在沒有工業污染的地方,樹幹上的青苔使得白色的飛蛾比較容易生存;(b)在工業污染的地方,樹幹顏色發黑,黑色的飛蛾比較容易生存。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英國昆蟲學家Bernard H.Kettlewell做了一系列實驗,發現白色和黑色飛蛾的生存受環境影響,而這種自然選擇恰恰就是通過樹上苔蘚的顏色和藍色鰹鳥實現的。在第一個實驗中,他在Birmingham附近的Rubery放飛一定數量的白色或黑色飛蛾,然後再去人工捕捉,發現在Birmingham這樣的工業污染區,白色飛蛾較難生存。Kettlewell又在Dorset附近的Deanend重復這樣的實驗,發現在Dorset這樣的非工業污染區,黑色飛蛾較難生存。如果將兩種飛蛾同時放飛後,人躲在特制的觀察箱內用望遠鏡觀察藍色鰹鳥對飛蛾的捕食,發現在污染區,鳥類吃較多的白色飛蛾;而在非污染區,鳥類吃較多的黑色飛蛾。據此,Kettlewell就得出一個結論:飛蛾的工業黑化是由於樹皮上的苔蘚提供的顏色保護,和鳥類選擇性捕食的結果。

嚴格來說,這些實驗是有缺陷的,因為飛蛾放出去以後,很難控制它們的去向,沒有捕到的飛蛾也不一定是被鳥捕食了。盡管如此,這些實驗還是很能支持Kettlewell的結論。

如果我們以年代為橫軸,縱軸為白色飛蛾或黑色飛蛾的百分比,我們就發現,飛蛾的顏色和工業污染之間,存在一個很好的相關關系。這些研究歸納成一個理論模型:在沒有工業污染的環境裡,飛蛾都是白色的。隨著工業污染的出現,樹上的淺色苔蘚減少,樹皮顏色發暗,出現黑色飛蛾。白色飛蛾比較容易被鳥類識別,而被捕食。隨著時間的推移,剩下的飛蛾大多為黑色飛蛾。隨著環境的改善,樹上淺色苔蘚重新長出,更適合白色飛蛾的隱藏。鳥類比較容易捕食黑色飛蛾,剩下的飛蛾大多為白色飛蛾。

然而,以上這些研究一直限於Liverpool和Wales,當人們來研究英國其它地區和歐洲時,就發現Kettlewell的理論模型無法解釋很多現象。比如,為什麽工業城市Manchester周圍白色飛蛾不滅絕?為什麽East Anglia農村黑色飛蛾占80%?為什麽環境改善後,倫敦(北緯52度)以北黑色飛蛾減少,但北緯52度以南黑色飛蛾卻增加?為什麽Wirral半島樹幹上的苔蘚還沒有恢復,白色飛蛾就已經增加?為什麽荷蘭在黑色飛蛾減少,白色飛蛾增加的同時,出現一種灰色飛蛾?問題出在Kettlewell的實驗方法。Kettlewell的實驗方法是,白天將一定數量的飛蛾放飛到野外,到晚上再來捕捉,或者用望遠鏡監視,來觀察飛鳥對白色、黑色飛蛾的選擇性捕食。那麽他犯了什麽錯誤呢?白天的時候飛蛾都在昏睡狀態,放飛後,他們大多落在樹幹上,以樹幹為背景,白色飛蛾和黑色飛蛾的顏色差別一目了然,鳥類很容易選擇性捕食。但是,事實上,野生狀態下的飛蛾棲息在樹蔭下的小樹枝下面,白色飛蛾和黑色飛蛾的顏色差別並不強烈,鳥類捕食的時候,選擇性也就不強。

因此,在一九九八年的《進化生物學》雜誌上,有一篇綜述文章,重新檢討自然進化論關於工業黑化現象的解釋,最後得出結論說:「我們認為,目前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嚴格並且可重復的觀察和實驗-來支持這種解釋。我們建議,需要更多註意典型(白色)和黑色飛蛾的差異,而不是成蟲的著色過程;有必要設計其它的假說,並加以論證。」(We contend, however, that there is little persuasive evidence,in the form of rigorous and replicated observations and experiments, to support this explanation at the present time.We suggest that more attention be directed to assessing ways in which typical and melanic morphs differ, other than in adult coloration, and to devising and testing alternative hypotheses.)至此,解釋飛蛾工業黑化現象的Kettlewell理論被完全否定。

 

二、微進化論和廣進化論

事實上,一個更關鍵的問題是,白色飛蛾和黑色飛蛾有顏色之分,生物學上稱為不同的性狀,但是仍舊是一個種,所以這種顏色的變化稱為種內變異。生物學上,什麽叫做種呢?十八世紀法國人林耐(Carl von Linn?或 Carolus Linnaeus,1707-1778)發明了一種生物分類學方法,將所有的生物,無論是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等,均按照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層次,進行分類。比如人,在生物分類學上,稱作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動物綱、原長目、人科、人屬、人種。在自然進化論所有的證據中,從來沒有種間變異的例證,即一個種在環境影響下成為另一個種。所有的證據都是種內變異,比如,金魚是從鯉魚變異而來,經過漫長的人工篩選,表現出今天似乎與鯉魚不同的生物性狀。這是自然進化論最致命的弱點,就是從來沒有直接證據顯示種間變異。

我們知道,自然科學研究是從對自然現象的觀察開始,經過反覆歸納、演繹、求證等步驟,總結出相應的科學規律。前面已經提到,達爾文觀察的主要現象有兩方面,Galapagos群島鳥類受環境影響產生的變化。

 

三、進化論的難處

(一)適應環境並不是進化

如前所述,描述種內變異的「微進化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生物學家所一致認同的。前述所有支持進化論的證據都是支持「微進化論」。不要說在生物界,就是人類也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某種的變化。例如,祖祖輩輩住在地球赤道附近的人膚色就比較黑,而遠離赤道的人膚色就比較白。但不論是白種人、黑種人,或黃種人都仍然是人。人的生命是在人的血液裡,而人的血脈是相同的。白人的血可以輸給黑人,黑人的血也可以輸給黃種人。但你若把猴子的血輸到人的身體,人馬上會痙攣而死亡。

生物受環境影響而產生某種的變異,然而這種變異並不產生新的物種。例如前面例子中,殘存的黑色飛蛾並未變成一種不是飛蛾的東西,或是變得更為高等。它們仍是原來族群中的飛蛾。所以,這些證據只能說明「適者生存」的現象,而絲毫不能用來引證生物能夠產生更高等的進化。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達爾文進化論的中心。然而,經過環境選擇作用的適者並沒有 生真正的進化。我們在自然界所觀察到的,乃是生物對所處的環境,具有高度的適應性。自然淘汰的結果,不過是保存了生物的適應性而已。就如Morris and Parker在他們的著作中所說的:「天擇並沒有帶來連續的改良,如進化論所述,它不過保持生物體原有的特色罷了。」

 

(二)廣進化論是未被證實的假說

達爾文「適者生存」的理論,在一定範圍內解釋生物對環境的改變所發生的變化。然而,他把「生物的適應」與「進化」聯在一起,把種內有限的變異,無限推廣到跨種間生物的變異,而提出的「廣進化論」或「自然進化論」則是沒有任何事實根據的假說。

嚴格說來,科學研究允許在現有事實的基礎上,提出假說。比方說,生物學實驗中測量一個未知樣品中的蛋白質濃度,首先用已知濃度的標準品作一個實驗,得出一系列實驗值,再畫出標準曲線,計算出標準方程,然後根據未知樣品的實驗值計算它的蛋白質濃度。但是必須註意,應用這個方程有一個限制,就是必須在實驗值的範圍以內。在這個實驗的範圍以外,原有的標準方程可能無效,因此在這個實驗範圍以內,該方程或規律是事實,而在此範圍以外,只能假設原有的標準方程可能成立,但在未經精確證明之前,它並不是事實。

 

(三)進化假說無法用科學方法證實

在科學上,假說經過大量事實證明之後方能上升為科學理論。在大量事實中,若有任何一項事實與假說推論的結果不符,則假說就不成立。「廣進化論」或「自然進化論」是一個假說。而這一假說則是不能用科學實驗來加以證明的。為什麽呢?因為進化論若要以實驗證明,需要數以萬計的動物和植物,經過數萬年的觀察。因為在進化的假說中,漫長的時間,大量的生物,自然環境的選擇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這些實驗所需要的狀況可以說都是不可能的。時間之所以漫長是因為達爾文主張生物的進化是逐步變異(fluctuating variations),並非突然的改變,而是緩慢、經年累月而形成的,其時間可能是數萬年、甚或數百、數千萬年。大量的生物乃是新達爾文主義者主張「族群演化」之故。自然條件的選擇,也常是非人為的條件所能控制。總的說來,困難之大,尤其是時間因素,乃是不可能達到的。

現任惠敦學院生物系副教授的潘柏滔博士(Pattle P.T.Pun),在其著作中對進化論有以下評述:「進化論學者所強調各生物都是由同一祖先進化而來的事實,實在是他們先入為主的大前提,並不是可以經由實驗證明或推翻的理論。」......「進化論既然不能用科學方法來證明,實在已超出了科學的範疇。」

 

(四)突變的速度問題

進化論在科學上還有其它許多問題,比方說,突變的速度問題,一些復雜結構的進化究竟是微小變化的累積,即所謂微突變,還是突然發生的本質性的變化,即所謂系統大突變。達爾文最頭疼的是眼睛的進化,因為眼睛的功能,也就是視覺,需要多種細胞、組織的協調作用,所以視覺的出現需要這些細胞和組織的同步協調進化,因為5%的眼睛結構產生的視力不是5%,而是零,在生存和選擇上沒有太大價值。所以,當年赫胥黎就此問題警告過達爾文。但是,如果承認系統大突變,就無異於承認創造。後來出現的間變平衡論就是為了解決有關突變速度的難題。

 

(五)缺乏中間體化石

另一個難題是化石的問題。按照自然進化假說推測,化石中應該有大量的中間類型,以顯示當年進化的痕跡。而且,物種應該從少量開始,隨著突變的發生,物種越來越豐富,又藉著自然選擇,物種又越來越少。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化石中存在大量的缺環,而且生物種表現停滯不變,突然同時出現,或突然消滅。正如加拿大哥倫比亞省發現的伯基斯(Burgess Shale of British Columbia)動物群,澳大利亞弗林斯德山脈發現的埃迪卡拉(Ediacarans)動物群,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九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所報道的雲南省澄江縣帽天山的寒武紀化石爆炸,顯示大約六億年前,現今世界各動物門同時出現,地球的生命存在形式突然出現了從單樣性到多樣性的飛躍。二零零二年雲南大學雲南澄江生物群研究中心候先光又發現新的遠古魚化石,據此指出「這塊化石是寒武紀生物大爆發的全新證據,它進一步證明,脊椎動物的祖先誕生在5.3億年前的生命大爆發中,這一發現向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提出了新的挑戰。」

當年達爾文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在《物種起源》中寫到,「我不願意假裝不知道物種突變的記錄是何等的貧乏,在保存最好的地層中也找不到大量的過渡生物來連接每一地層前後所出現的生物。這是我的理論最大的困難。」他很無奈,甚至有點絕望,他說「自然界好像故意隱藏證據,不讓我們多發現過渡性的中間型。」歷史上,為了中間型化石,曾經出過許多科學上的醜聞,比如,為了證明所謂猿人的存在,有人用一個豬的骨頭,裝上幾顆牙,來欺世盜名。

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有一位考古學家Colin Patterson,曾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演講的時候,問當時的聽眾:「你們誰能告訴我任何關於進化真正的證據,哪怕是一件真正的證據?我問過Field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唯一的答案是沈默。在芝加哥大學進化形態學的講座上,我也問過同樣的問題,雖然我面對的是一群非常有聲望的進化論學者,我所得到的所有答復是長時間的沈默。」最後有一個人說,「我實在知道一件事,就是高中不應該講授(進化論)」。(Can you tell me anything you know about evolution, any one thing... that is true? I tried that question on the geology staff at the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the only answer I got was silence. I tried it on the members of the Evolutionary Morphology seminar i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 very prestigious body of evolutionists, and all I got there was silence for a long time and eventually one person said I do know one thing - it ought not to be taught in high school.)其中提到的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在芝加哥。就是說這個學說充其量只是一個科學的假設,並沒有被完全證實。

 

(六)邏輯上的同義反覆(Tautology)

從邏輯的角度看,進化論有兩個命題:1、一個群體中最能適應的個體留最多的子孫,不能適應的都被淘汰掉了;2、生產後代最多的生物最能適應,誰的生存能力大誰在競爭中就有優勢。但當你把兩個命題合到一起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實際上這兩個命題在講同一件事情,即「在一個群體中,生產後代最多的生物,必定留下最多的子孫」。邏輯學上這叫同義反覆(Tautology),這樣的論證在邏輯上是沒有價值的。


[起初神創造] 系列

  1. 神的創造、復造和生命的產生
  2. 進化論的由來、論點與難題
  3. 無神論的信仰與造物主存在的事實
  4. 人生存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否定進化論

 

圖片出處:http://goo.gl/exWEp

想與我們一同線上聚會嗎?請按此加line與我們聯絡line.me/ti/p/-XZGtAXVxM

下載telegram ,加入水深之處telegram收文章通知 https://t.me/Luke54Taiwan

【您也有見證想投稿嗎? 水深之處歡迎您也擺上您的見證】

  1. 直接投稿:在水深之處網站註冊登錄後至『作品集散地』點選『投稿』。
  2. Email 投稿:請將您的見證Email到[email protected], 交由編輯代發。
  3. 粉絲專頁投稿:請到水深之處粉絲專頁私訊留言給我們,我們幫您投稿。
閱讀人次 28200
想更多認識神嗎?
請跟我們一起禱告 分享
您可能會喜歡的文章:
1970‧01‧01
沈瑞良
 記得有一天在上課時,課程內容探討到演化論時,學生突然問我一個問題:『老師...
1970‧01‧01
陳舜儀
前情提要:女孩的25個問題福音連載小說進化論是錯的嗎?親愛的耶利米博士:快一個月沒和...
1970‧01‧01
水深之處編輯群
人生存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否定進化論神創造人與創造地上其它萬物非常不同,神是以獨特的方式...
1970‧01‧01
水深之處編輯群
「起初神創造諸天與地」(創世記一1)這是聖經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這也是阿波羅八號登月...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