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把鑰匙 - 人的墮落:解開人性善惡之奧秘
一、人之二性
『我知道住在我裡面,就是在我肉體之中,並沒有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馬書七章18節
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故此凡人皆有合乎神性情之「善性」,
如真、善、美、智、仁、勇等美德。
但在人裡面還有「惡性」,與「善性」相爭,此即中國理學所謂「理慾之爭」。
古今中外,所有認識人性者均承認此事實。
『因為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羅馬書七19)
這一節證明,我們裡面有善,因為我們有善的意願,願意行善。然而,我們所願意的善,卻行不出來。
『若我去作所不願意的,就不是我行出來的,乃是住在我裡面的罪行出來的。於是我發現那律與我這願意為善的人同在,就是那惡與我同在。』(羅七20-21)
在每個人裡面,無論他有沒有得救,心思中都有善的元素,身體(肉體)中都有惡的元素。…我們有這兩個律,因為我們至少有兩個生命。每個生命都有一個律。為什麼我們有善的律?因為我們有善的生命。為什麼我們有罪的律?因為我們有罪惡的生命。每個人都有這兩個生命─神所造善的生命,以及因著墮落而進到人身體裡撒旦的生命。
你若想要行善,無論你有沒有得救,都會發現在這兩個律之間的爭戰。在你得救以前,你盡所能的要行善,但至終你被打敗。你發現你裡面有兩個彼此相爭的東西。無論他們怎樣嘗試,至終沒有人能完全成功。
2. 罪
『若我去作所不願意的,就不是我行出來的,乃是住在我裡面的罪行出來的。於是我發現那律與我這願意為善的人同在,就是那惡與我同在。』-羅馬書七章20-21
罪在人的裡面,叫人不能如願以償。
沒有人願意貪婪、嫉妒、兇殺;
沒有人願意自誇、狂傲、欺詐;
沒有人願意暴躁、邪淫、縱慾;
沒有人願意怨天、尤人、咒詛。
但是,人卻無法脫離這些「惡性」。這就是人的寫照。
亞當和夏娃受了蛇的引誘,不順從神的話,吃了知識樹的果子,就將撒旦的毒素吃進來。如同小孩子不聽從媽媽的囑咐,偷偷的喝了不該喝的毒藥。他違反媽媽的禁令還是小事,最嚴重的是毒藥進到他的身體裡,他就中毒了。人吃了知識樹的果子,撒旦邪惡的素質進到人裡面,這帶進了非常嚴重的結果。…撒旦邪惡的元素就是罪,這邪惡的素質進到人裡面,污染了人的身體,並且今天仍住在人的肉體中,使肉體被撒旦的罪完全佔有、充滿了。不僅裡面有罪的元素,在外面也有了罪案,被神定罪,並招來咒詛,被趕出樂園,最後的結果就是死。
3. 人的墮落
『…罪是藉著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藉著罪來的,…藉著一人的悖逆,多人構成了罪人,照樣,藉著一人的順從,多人也都要構成義的了。』-羅馬書五章12.19
罪進入人裡面,叫人墮落。請看下圖:
(一)罪叫人的靈死亡:
『你們原是死在過犯和罪惡之中。』-以弗所書二章1節
(二)罪叫人的心思背叛:
『你們從前是隔絕的,因著惡行心思裡與祂為敵。』-歌羅西書一章21節
(三)罪叫人的身體犯罪:
『罪在你們必死的身上作王,使你們順從身子的私慾。』-羅馬書六章12節
人墮落了,就像:
一部壞了的收音機,不但不能收播音樂,並且常常發出噪音,不能控制。
又像:
一只掉在泥溝裡的杯子,雖然尚有美好的外形,卻是沾滿臭泥。
誰是罪人?所有從亞當生的都是罪人。這是羅馬五章十九節告訴我們的。…從神看,我們的籍貫就是罪人,我們的職業就是犯罪。因為我們的籍貫是罪人的緣故,所以犯罪也好,不犯罪也好,我們就是罪人。
全世界有兩種罪人:一種叫犯罪的罪人,一種是道德的罪人。不管犯罪的罪人也好,道德的罪人也好,都是罪人。神是說,從亞當生的就是罪人。…你如果犯罪,你就稱為犯罪的罪人;你如果不犯罪,或者說準一點,你如果少犯罪,你就稱為道德的罪人,少犯罪的罪人。…你還是罪人。
這一件事我們要看得非常清楚,非常準確,就是說全世界的人都是罪人。不管你犯罪,或者不犯罪,只要你是人,就是罪人。只要他是亞當所生的,他就是罪人。
所以,親愛的罪人哪!不怕你的罪惡大,只怕你不肯承認你自己是罪人,而為你的罪憂傷。你若小覷你的罪惡,不肯自居在罪人的地位,你就必定不肯來尋求一位救主;就是救主已經送到你的心門口,你還是不要的。
4. 人不能自救
『古實人豈能改變皮膚呢?豹豈能改變斑點呢?若能,你們這習慣行惡的便能行善了。』-耶利米書十三23
雖然人自古想盡一切方法,去脫離犯罪,然而:
行善不能救人脫離罪,
教育不能救人脫離罪,
道德不能救人脫離罪,
念經不能救人脫離罪,
拜佛不能救人脫離罪,
人生的寫照,就是一幅善惡兩性彼此相爭的圖畫!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約翰福音三章3節
聖經的約翰福音裡面記載了一位有道德、有地位的人,名叫尼哥底母。這個人不只有道德、有地位、有學問、有閱歷,並且他還有宗教的思想。他真可說是人群中一個不可多得的高尚人。
他來見耶穌,一開口就說,『你是由神那裡來作教師的。』他這句話,說出他的觀念,也說出他對主耶穌的認識。他的觀念是以為,人是需要教導的,人是能夠教導得好的。他以為人所以這樣壞,是因為人受的教導不夠好,不夠多,所以人需要教導,需要一個好的教師來教導。因此他想,主耶穌必定是神所差來的一個教師,來教導人怎樣作好,怎樣行善。
但是主耶穌說,人所需要的,不是教導,乃是『重生。』教導是行為的問題,重生是生命的問題。
比方說,有一棵樹結的果子非常不好,味道又澀又酸。你不能用剪刀把牠修一修,加上一點肥料,培植牠一下,就盼望牠能結出好的果子來。我們都知道這樣修理,這樣培植,是不會使牠結出好的果子來;反而越這樣修理培植,就越使牠結出更多不好的果子來。問題不是在於外面的修理培植,乃是在裡面生命的更換。不是說,修理培植不需要,修理培植乃是第二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乃是牠裡面的生命需要更換。牠裡面原來的生命,乃是結酸果子的生命,你在外面修理牠,培植牠,絲毫不能改變牠裡面生命的性質。修理培植,也許為使牠所結的果子,外面的樣子比以前好看,可是裡面的味道還是酸的,和從前一樣。外面的樣子改了,裡面的味道沒改。
教育、教導,最多只能改變你外面的行為,只能改變你外面的生活,絲毫不能改變你裡面的生命。教導培植不是第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乃是你裡面的生命需要更換。
(摘自人生的奧祕、羅馬書生命讀經、聖經之旅第五課、神的福音第一篇、與神和好第五篇、變死亡為生命第二篇上流人的需要)
延伸閱讀:[人生的奧祕] 全系列